外国人用德语写作获奖
2007年3月5日“在过去的一些年中,察米索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在德语文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察米索文学奖的获得者还获得了来比锡书展最近两年的纯文学奖。”
罗伯特-博什基金会经理贝尔格如是说。实际上,许多年来母语非德语,而用德语写作作家的作品越来越受人喜爱。比如莫拉,特洛亚诺夫及采摩格鲁等人的作品销路越来越好。贝尔格说:“察米索文学奖获得者不仅是文学造诣很深的作家,而且还有不可低估的榜样作用,特别对那些有移民背景的年轻一代。这些年轻人看到,这些人虽然与他们有着类似的经历,类似的问题与烦恼,但却能够完美地掌握和运用德语,甚至能够获得文学奖。”
这对那些学习德语有困难的学生是个很大的激励。而并非所有有才华的作家都愿意成为人们的榜样,不管他们是否有移民背景。比如获得一万四千欧元大奖的马格达琳娜-萨德伦就不愿意回答任何问题。
萨德伦女士来自斯洛伐克。她不愿意亲自谈自己在斯洛伐克和奥地利的生活经历。她将这些经历都写进书里。她甚至没有出席她的作品朗诵会,而请求一位演员代她朗诵作品。这给人留下了奇怪的印象。与她的表现相反,获得察米索鼓励奖的罗令源和刘桂俞两位女士却十分开朗。罗令源1963年出生在中国,1980年来到德国后一直生活在柏林。她讲述道:“对我来说,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自由的空间。因此我既不会放弃汉语,也不会割舍德语。我将继续用两种语言写作。”
今年33岁的刘桂俞虽然出生在越南,但她的双亲是中国人。三岁时,她随父母来到德国,现住在比勒费尔德,学习日尔曼语言文学和哲学。她只会讲,但不能读写汉语。她觉得对两种文化的了解开拓了她的眼界,而这两种语言各有它的奇特之处:“我跟我父母说话的时候才讲汉语,思考问题的时候都用德语。长大以后,我发现德语有它的特殊之处。比如说23这个数,德语先说3,再说20。再比如说这明明是个小碟子,可德语里它却叫做底杯。”
自80年代以来,共有46位来自20个不同国家的作家获得了察米索文学奖。他们的作品自然而然地成为现代德语文学的组成部分。贝尔格认为,察米索文学奖的获得者应该成为中小学生的榜样和使者:“这样说的意思不是说让学生都去争取获得文学奖。但这有助于激励他们认可并掌握这门重要的语言。掌握德语为民族融合的先决条件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国家有许多机会。而这些机会只给与那些掌握了德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