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外文摘:中共是否还能做出重大决定?
2024年8月4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总部位于新加坡的"端传媒"发表文章《解读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共高层有哪些烦恼?要啃哪些"硬骨头"?》,作者洪仁显指出,虽然延宕多时、外界期待已久,但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并没有释出重大的戏剧化改革信号,也没有发动大刀阔斧的全面变革。300多项改革措施,更像是温和渐进的政策修补,重申已经部署的政策举措。尽管有不少新政策,但很大程度上,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结果不算惊喜:刺激经济可以说是猛药欠奉,缺乏对国内消费不足、青年高失业率的问题的强力回应,基本上是重复现有的政策路径,有些部分甚至"画大饼"--如"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体上予人一种石头落地,却悄无声息的感觉。
作者认为,这样的结论可以反映出中共高层的保守心态。用三中全会的文件语言来说,现在中国的基调是"稳中求进",中共领导层似乎并不觉得整体的经济政策需要重大的调整。不过,就算如此,科技体制的建立、财税制度的变革和房地产新模式,肯定都是中共高层和官僚难啃的"硬骨头"。
文章说,三中全会与其说是展示领导层的决心和能力,不如说令人思考更深层的问题:今日的中共领导层和官僚机器,是否仍然不愿意做出艰难而重大的决定,更愿意用小修小补或者说"添油"的办法,回应多层次多面向的复杂问题?
中共走进了"历史的垃圾时间"吗?
台湾"风传媒"发表书摘文章《王立本观点:"历史垃圾时间"对中国为时尚早,但大陆仍须如履薄冰》,作者王立本指出,"历史的垃圾时间"成为中国大陆最近一个风起云涌的议题,从去(2023)年夏季开始在网路上流行,许多新媒体博主相继讨论或者引申。结果,终于在最近连续遭到《新华网》与《人民日报》的点名批判。何谓"历史的垃圾时间"?来自体育赛场的观念。就是在比赛中两边已经差距过大,而落后方再怎么拚命都无法逆转,败局已定。
那今日中国,真的进入历史的垃圾时间吗?作者认为有端倪,但还没有,就像是开始一个人鼻塞咳嗽喉咙痛,但距离肺炎到病入膏肓还远。中共这几年也努力激活大陆的产业,所以所谓新质生产力的主张的提出,期盼能够再度创造技术上的革新,带动整体的升级。改革开放,吸引外资,给予欧美日144小时的免签,都是为了再度加强与世界接轨,让投资重新进入中国内地。另外,市镇重划,加强二三四线小城镇的建设,重新调查与规划农村土地利用……等等,都试图将上述的结构性问题加以克服。
但是,作者说,中共官僚体制的腐败、臃肿、低效,地方干部渐渐黑帮化、世袭化。加上生育率快速下降,连带使得消费力不断下降,青年不婚、不生、不工作,在家啃老,学术自由受到压缩,大学逐渐官僚化……等等,都预示着如金观涛先生在其80年代的著作,《兴盛与危机》一书中所言的无组织力量日益蔓延,终究造成失控,而导致危机发生。这些,也都使得今日大陆如履薄冰。中共光靠提升生产力,创新产业技术,以及整顿小市镇、农村就可以扭转吗?这些是历史的垃圾时间是不是真的将来临的关键。
中国需要在南海与美国开战吗?
《纽约时报》发表文章《中国不开一枪就能控制南海》,作者Oriana Skyla Mastro指出,过去15年里,中国已经将其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从微不足道扩大到举足轻重的地步。北京对这条战略水道的绝大部分提出了主权要求。这条水道是全球经济至关重要的航运生命线,有丰富的能源和渔业资源。中国利用其海警、渔船和海上民兵等非军事资产霸凌邻国,封锁其船只,在有争议的岛屿上建立军事基地。
文章说,在与紧邻大陆的台湾发生潜在冲突时,中国可能享有军事优势。但它在南海的地位并不那么稳固。过去15年里,中国在有争议的岛屿上建立了20多个军事前哨。其中最大的几个位于美济礁、永暑礁和渚碧礁,配备了跑道、战斗机、雷达系统、激光和干扰设备。但到目前为止,中国在该地区缺乏足够的防空和反舰导弹系统来限制美军的行动能力,这使得中国的基地容易受到海空轰炸。
不过作者认为,中国不太可能冒险与美国开战还有另一个很好的理由:它不需要这样做。它使用边缘政策、利用非军事资产来恐吓其亚洲邻国,这些做法已经足以让中国从本世纪头十年末在南海几乎没有军事存在,发展成今天这样的一股重要力量。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着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