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闯出一片天?
2012年11月4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他们是软件开发师,生物化学研究院或者是机械工程师。他们来自印尼、越南或者是美国。他们在德国的生活看起来相当惬意,一个名叫"Make it in Germany"的视频互联网门户网站中可以感受到这种气息。这个项目是德国政府联合联邦工作局共同举办的。其内容是年轻的外国人介绍自己在德国的工作和生活。
来自西班牙的玛丽亚说:"我愿意在德国生活。这里我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完善自身。"而另外一位来自越南的董姓男子在视频中说:"我研发机器人焊接系统软件,在这里我可以把我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在一个视频片断里他正与朋友打网球,董先生说,他感觉自己现在已经融入了德国社会和这里的越南人社区。
心有余而力不足像玛丽亚或者是董先生这样的专业人士在德国企业很是抢手。德国经济部长勒斯勒尔(Philipp Rösler)曾经承认,就连创新性中小型企业在德国就业市场里找到合适专业人才的机会也越来越小。他说:"人们如果问德国公司,他们发展扩大企业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阻碍是什么,对方总是回答说:没有足够的合适的专业人员。"据悉,德国企业每年需要20万个专业人员。
"Make it in Germany"网站上线才几个月。已经有35万人浏览过该网站,其中80%左右的访问率来自德国之外。来德国工作一共有5个步骤:找工作、申请签证、搬家、适应新生活、家庭团聚。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计划为这些潜在的外来移民提供简便畅通的赴德办理手续。
在德国的新家园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管理委员会主席塔尼娅·格乐(Tanja Gönner)解释说,这个计划中包括,不仅仅是要给这些来自外国的人才介绍工作,还要帮助他们从新的雇主那里获得合理的薪金。
而这些人离开祖国到国外生活,是否对人才输出国造成损失呢?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之所以选择印度、越南、印尼这几个地方作为试点国家就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人口结构年轻,德国急需的专业人才在那里并不缺少。有些专业甚至人才饱和,足够满足当地劳动市场7到10年的需求。
双赢局面
没有一个政府表示"我们希望我们的高尖端人才离开祖国,在国外发展,只留下素质不高的人在这里。"政府知道,迁移效应包含了技术转让、海外人才给在祖国的家人汇钱、人才最终回到祖国等种种最终对祖国有益的好处。
德国经济部长勒斯勒尔把这种移民叫做"可持续性外来移民",他说:"人们可以说,我们到这里来工作,在这里发展事业,之后我再回到家乡。以往的经验显示,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把这个项目称作是一个"双赢"项目,并举出了具体实例。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大概有5000个失业的护理人员,其中有很多人已经在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的帮助下成功的在德国找到工作,另外也有印尼和越南工程师的成功案例。在自己的国家没有工作岗位的专业人士一般来说都会考虑到国外工作。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表示,如果我们有机会的话,应该为德国争取到一些自愿移民到国外的专业人才。
作者:Sabine Kinkartz 编译:文木
责编: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