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安全会议50年
2013年2月1日(德国之声中文网)1963年,还是冷战时期,慕尼黑安全会议的前身世界防务大会首次举行,当时主要是为北约成员国商讨如何解决东西方冲突提供一个论坛。
如今,慕尼黑安全会议走过了50个春秋,经历了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亚洲和南美国家新兴腾飞等历史变迁,也早已成了全世界安全防务政策问题的最高级别的会议。
今年慕尼黑安全会议在2月1日至3日在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召开。70多个国家的400多名高层代表将出席会议。印度、巴西、中国等新兴大国外,还有不少非洲国家都分别派出代表参加。与会者也早已超出了政界高层的范围,经济界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也在其中。
议题"软硬兼施"
会议主席伊申格尔(Wolfgang Ischinger)这样形容今天的慕尼黑安全会议:
"这一会议已经成了21世纪全球安全政策变革趋势的风向标。除了安全政策一贯涉及的'硬性'主题,还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软性'主体也在议程之上。"
这一会议的名称也从最初的最直白的主题概括"世界防务大会",成了如今的官方名称英文字母缩写MSC(慕尼黑安全会议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
全世界每年的各类国际会议不计其数,涉及的话题也很广泛,但是专门针对全球安全政策这一话题的慕尼黑会议仍然有必要性和重要性。会议主席伊申格尔介绍说,今年各国对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的积极性格外高,90多个政府代表团与会,其中国际知名度最高的要数美国副总统拜登。拜登2009年首次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时曾发表过以"美国与俄罗斯关系"的讲话,今年算是重返慕尼黑。今年首次出席这一会议的则有巴西外长和国际刑事法庭的总检察长女律师本苏达(Fatou Bensouda)。会议的话题将围绕马里危机,叙利亚局势和伊朗问题。
对于慕尼黑安全会议也有一些批评声音,比如认为这一会议实际上是政界和军工业制定防务政策的不具合法性的论坛。伊申格尔对此表示,持上述观点的人只能说是没有认真了解今天的慕尼黑安全会议的性质:"这些看法还停留在冷战时期东西方保持敌对时的老偏见:无非是'盟友凑到一起商讨怎么对付敌人'。实际上,今天的慕尼黑安全会议是探讨军备、避免战争和危机的会议,也是政界与非政府组织,比如人权观察和绿色和平这样的组织还有诺贝尔奖得主共同探讨国际政策的平台。"
和"敌人"喝杯咖啡
瑞士圣加仑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詹姆斯·达维斯(James Davis)10年来年年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他也认为,这一会议已经超出东西方敌我政策制定的最初目的,成了"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学者进行交流探讨的机会。"
达维斯同时认为,慕尼黑安全会议并不是一个做决策的会议,而是给多方一个自由讨论各种议题机会的会议:"参加会议的各国政府的代表可以在一个非正式的场合提出各种建议,这些建议即使不被最终采纳,也没关系,不至于让提建议的人感到难堪或没有受到重视。"会议的独到之处,就是给大家一个坐下来谈话的机会:一位美国议员于一位伊朗政府官员坐下来喝咖啡聊天这样的情景恐怕只能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见到。
作者:Michael Knigge 编译:谢菲
责编: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