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中专家比较两国的优劣成败
2006年4月24日中国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现代化项目
“我认为中国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试验,是人类最大的现代化项目。”印度名人米施拉是从这儿说开的。他心目中的这个大试验包括好几个阶段,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邓小平的改革。他认为在现阶段,中国是冷战结束后展开的“新自由化意识形态最大的实验室。”他指出,印度也也展开现代化进程,但跟中国相比,“进展不那么大,不那么不顾一切,不那么残忍。”
印度的民主适合中国吗?
米施拉说,印度中坚人士看中国时,总是同时“用另一只眼睛看着西方。”印度人知道,西方同时观察着印度和中国,这一点把印度人误导到关于道德上的优越(优于中国人)感上去。“我们说:中国人在物质上强于我们,但我们有民主。而西方愿意听这种话。”他说,就在中国的计划经济年代,中国的医疗卫生和教育体制的发展就比印度强。“事实上,我们没有能力证实我们的优越性,即使在道德方面也一样。”
印度民主是中国学习的模式吗?就此,王辉教授认为,中国学习的模式始终是美国,而不是印度。直到现在,中国人才开始更多地认识印度民主。在印度的模式中,能看到复杂的印度司法体系的优点,但也能看到民主形式主义的缺陷,这种缺陷也经常导致穷人更穷的趋势合法化。
米施拉对印度的民主持批评态度。他说:“我们不能让民主这个词在道德上、感情上眩了目,就象西方媒体不断向我们灌输的那样。”他说,他并不否认印度在民主上获得的成就,但有些东西是(西方媒体)凭空造就的。比如,印度民主从来没有导致对少数民族的待遇改善,喀什米尔过去15年里死亡8万人证明了这一点。印度独立以来,宗教性的暴力事件多于殖民主义时代的任何时期。
农民问题在中国和印度
王教授说,现在有人说,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大于印度,是否如此,很难说。但中国必须找到一条新的道路。而印度有着比中国更多的未开垦利用的土地,这使印度有更多的改革选择。也有人说,印度的贫困状态比中国更透明。中印两国的相似之处是农村人口多于城市人口,两国城乡差距都在变大,导致社会问题。
米施拉认为,在集权国家中国,无论政府还是知识分子,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要比印度强烈。在民主国家印度,社会危机于2004年甚至导致政府更换。但印度政府现在没有能力帮助农村居民,尽管农村居民给了政府以民主的投票。数以千计的印度农民过去几年里自杀。中国解决农村问题可能还是遥远的事,但中国政府谈农村问题比印度政府要坦率得多。这是让我惊讶的地方。
信仰与传统:印度强于中国
王教授认为,与印度相比,中国“可能发展得太快了”。所有中国人都遵循同样的模式,所有人看上去都忙得要命。而文化和传统在印度保留得更好。
米施拉同意这个观点,并且认为这一点很重要。他认为,在印度,传统的顽固性是抵抗扫平一切的现代化的一个好方法。甚至印度的高科技专家们,每天早晨也要用一个小时向他们的印度教神祗祈祷。有人说这是迷信,“但是,全球一致的消费压力越大,我觉得这种信仰越有用。”
印度与中国不再是敌人
米施拉指出:“我们的思想为冷战和巴基斯坦冲突所左右的,中国是敌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不是敌人了。”中国的经济上升是不可遏止的,不可扭转的。印度人必须学会与邻居的新的强势适应,和平地对待之。这种观点今天在印度大于那种按美国观点塑造的中国观。就象印度石油部长不久前在中国说的:我们争夺同样的原料,但我们必须携手。
王教授说,以前苏联,现在美国都利用印度来抑制中国。但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把印度看成一个独立的文明国家,跟中国很相近。印度跟中国一样,不那么容易被其它强权所利用。
米施拉认为,必须放弃那种认为只有一种现代模式的看法。中国和印度的经验可以相辅相成。“同样重要的是,印度和中国知识分子在他们的思维里把西方边缘化。”王教授说,中国知识分子的眼光不能光放在西方,而要越出去,多看看印度,巴西和非洲。(平心编译)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