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卢沙野质疑主权论令中欧关系再受“刺激”

Rosie Birchard 
2023年4月25日

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在电视访谈中发表质疑前苏联国家主权的言论三天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与该言论做了切割。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也发表声明,定调卢沙野言论为“个人观点”,并下架稍早发布的访谈全文。这场风波虽然开始平息,但已令本来就不稳定的中欧关系再受“刺激”。

https://p.dw.com/p/4QXE0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已经发表声明,定调卢沙野大使的言论为“个人观点”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已经发表声明,定调卢沙野大使的言论为“个人观点”图像来源: Gao Jing/Xinhua News Agency/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4月21日有关前苏联国家不具独立国家主权地位的言论引起欧美国家广泛挞伐。布鲁塞尔称这一评论"不可接受",欧盟成员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4月24日分别召见了中国驻自己国家的临时代办,要求其作出解释。立陶宛外长蓝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4月24日向记者表示:"我们不是后苏联国家,我们是曾被苏联非法占领。"

立陶宛外长蓝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我们不是后苏联国家,我们是曾被苏联非法占领。"
立陶宛外长蓝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我们不是后苏联国家,我们是曾被苏联非法占领。"图像来源: Ints Kalnins/REUTERS

中国与卢沙野争议言论切割

中国方面3天后与卢沙野的上述争议言论做了切割。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4月24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尊重苏联解体后各加盟共和国主权国家地位","苏联解体后,中国是最早同有关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建交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则,发展双边友好合作关系。"

卢沙野4月21日在访谈节目中还谈及克里米亚归属问题。他表示,"克里米亚一开始就是俄罗斯的。苏联时期,赫鲁晓夫把克里米亚送给了乌克兰"。

对于中方如何评论他的这一说法,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4月24日的例行记者会只是说,"关于乌克兰问题,中方的立场是明确的、一贯的,愿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为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驻法国大使馆4月24日及25日的声明则更为明确,称"卢沙野大使有关乌克兰的言论不是政策声明,而是表达个人观点,不应该被过度解读。"

中欧关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北京做出上述表态后,布鲁塞尔看上去似乎准备让这件事翻篇了。当德国之声记者问到,如果中国的高官持有这样的观点,中国是否能在乌克兰的和平中发挥可靠的作用时,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回答说, "我不打算参与这个问题。......可能还存在其他问题,但我相信这一事件现在已经得到了适当的澄清。"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图像来源: European Union

在欧洲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胡巍年看来,这一事件让本已不稳定的中欧关系再次受到刺激。

2021年3月,欧盟谴责中国在新疆侵犯人权,并宣布对四名新疆政府高级官员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实施制裁。之后,中国立即宣布对欧方10名人员和4个实体实施制裁。中欧关系急转直下,一项旨在促进双边经济关系的投资协议批准程序被冻结。

2022年,欧盟向世贸组织提出申诉,指控北京对其成员立陶宛进行经济胁迫。中国否认使用胁迫手段,但批评立陶宛允许台湾2021年在其首都维尔纽斯开设代表处,并因此降低了与立陶宛的外交关系。

在此背景下,立陶宛退出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俱乐部,即所谓中国与中东欧 "17+1合作"。此后,因在俄罗斯侵乌战争上的立场分歧,欧洲和中国之间出现了更深的隔阂,2022年,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也退出"17+1合作"。

德国马歇尔基金的高级研究员安德鲁·斯莫尔(Andrew Small)说,现在的14+1"实际上也是一个行走的僵尸",自2021年以来就没有举行过任何峰会。他还认为,卢沙野最新的评论将 "加强 "一些欧洲成员的担忧。"我不会夸大卢的言论的重要性,但这是一种令人担忧的模式的一部分。"斯莫尔认为,卢沙野的话反映出中国政府内部对普京的一些立场的同情,如苏联解体是一场'地缘政治灾难'。

六月欧盟峰会讨论对华政策

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表示,对华政策及欧中关系将是6月欧盟峰会的议题之一。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4月24日在欧盟外长会议后表示,会在下次外长会议准备对华立场文件,以供6月的欧盟峰会讨论,届时将更新并重新调整2019年制定的对华战略。他表示,欧盟目前对中国的定位,即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仍将有效。同时,很多全球性议题,包括气候变化、健康及债务等,没有中国将难以解决。他期望中国的行为能完全捍卫国际规则。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