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塞尔文献展 :“时髦大爷”老当益壮
卡塞尔文献展是世界上最知名的艺术展会之一,它以打破所有陈规形式而著称。虽然已迈入花甲,不过依旧“时髦有型”,是一个前卫艺术和实验艺术的盛会。历年的展会上,许多狂野前卫、绝非主流、大胆甚至设计古怪的作品就此“出道”,借助这个平台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反叛精神
卡塞尔文献展最初的理念是挑战主流,勇于探索。大胆、前卫的作品都可以在这个平台得到展示,用艺术阐述可持续性也是这个展览的主题之一。法国艺术家皮埃尔·于热(Pierre Huyghe)2012年在卡塞尔公园展示的作品“人类”(Human)是鲜活的生命——一只奔跑在园内的小狗(见图)。
创意潜能
卡塞尔文献展展出了许多大胆甚至古怪的设计。公园周围也成了艺术家们展示作品的空间。这是艺术团体“搬家公司”(Haus-Rucker-Co)1977年的作品,它是一个巨型钢质像框的雕塑作品。
抽象派的回归
1955年7月15日,首届卡塞尔文献展开幕,这届展会的风云人物是亨利·摩尔(Henry Moore),经历过纳粹时期的全面隔离,这位英国雕塑家对德国人来说颇为陌生。西德第一任总统特奥多尔·豪斯( Theodor Heuss)对这名雕塑家的抽象人体雕塑惊叹不已。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的动态雕塑也深受公众的欢迎。
新潮艺术
1968年的卡塞尔文献展看点颇多,可谓是为文献展打开知名度的一届。奥地利行为派艺术家赫尔曼·尼特西(Hermann Nitsch)狂野不羁、无限制级的暴力美学,艺术家克里斯托(Christo)的“大空气包”都是十分吸睛而充满争议的作品。这届展览,尤其是美国波普艺术受到人们关注。波普艺术领袖安迪·沃荷(Andy Warhol/图)展出了他的系列作品,以普通生活为主题的艺术品,这在当时实属创新。
发掘新人
1972年,第五届卡塞尔文献展被认为是全球最具有创新性的展览之一。不过当时人们的理念还不够成熟,这场展览被认为是一场丑闻:花费过高,展品晦涩难懂。策展人哈洛德·塞曼(Harald Szeemann)引来阵阵恶评。人们批评他邀请美国超级写实主义艺术家查克·克劳斯(Chuck Close) 和杜安·汉森(Duane Hanson)参展。而克劳斯正是在这个舞台亮相后扬名国际,受到全球艺术爱好者的追捧。图为超写实雕塑家汉森的装置作品。
奇葩艺术?
美国艺术家瓦尔特·德·马里亚(Walter de Maria)1972年的参展作品已经受到争议。第六届的卡塞尔文献展他再度重磅出击:作品“垂直地千米”(The Vertical Earth Kilometer)这次引来了轩然大波。这个耗资巨大的艺术品最后留下的是这个毫不起眼的金属圆片,它直径只有5厘米。这个圆片其实是一个插入大地的黄铜柱的最顶端。许多一头雾水的民众完全不能理解这件含蓄作品的含义,发出了强烈的抗议之声。
7000棵橡树
出生在北威州的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在1977年卡塞尔文献展展出的“蜂蜜泵”(Honey Pump )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含义:它象徵着社会缺少精神食粮的现象。这件作品受到争议。1982年,他创作的“7000棵橡树”在国际上引起轰动。这件作品中,每一棵橡树的旁边都被放了一大块花岗石砖。
露天艺术
1992年的文献展展出了博罗夫斯基 (Jonathan Borofsky) 的露天雕塑作品“走向天空的人”(Man Walking to the Sky)。这个作品至今保留在卡塞尔。它位于市中心,当年这个大受欢迎的装置艺术成了是文献展的标志。
首位女性
1997年,展览诞生了第一位女性策站人——凯瑟琳·戴维(Catherine David)。她并没有受到舆论的影响,坚持己见,最终展览访客如潮,创下历史纪录,超过63万名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爱好者赶来体验这场视觉盛宴。展览首次使用了互联网平台。
1001个中国人
2007年,艾未未的作品现身卡塞尔。这是一件不同寻常而充满诗意的作品,他带来了1001名中国人一同前往德国参加展出。这个行为艺术叫做“童话”(Fairytale)。卡塞尔也是格林童话的诞生地。这些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中国人每天都会穿梭在卡塞尔的各个街道。他们的吃、住也是这件作品的一部分。
全球化艺术
参加第13届文献展的艺术家创下了历史纪录,近300名来自各地的艺术家受邀参展。艺术全球化也在作品得到体现。图为墨西哥艺术家阿莲达(Julieta Aranda)和俄罗斯艺术家维多克勒联合创作的“时间/银行”(Time/Bank)。
艺术之痕
卡塞尔文献展每5年举办一届。2012年的展会接待了逾83万访客。每一届的卡塞尔文献展都不一样,只有一件事是不变的:开幕之前,展览的内容都是保密的。60年的历史也给卡塞尔市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图为意大利观念艺术家佩诺内(Guiseppe Penone)的“观念之石”(Idee di Pie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