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运动2.0?
2012年9月17日(德国之声中文网)组织行为理论家冈茨(Marshall Ganz)认为,去年秋天在曼哈顿闹市爆发的一幕,既像是一个片断场景,又像是一场组织运动。起初为数仅有几百,此后发展到上千人的年轻反叛者们既足智多谋又草率鲁莽,这让"占领狂热"蒙上一层特殊的魅力,极具传染性,但这还不是这股狂潮四处扩散的唯一理由。他们找到一条途径,将普遍压抑人们心中已久的那种感觉宣泄出来:财阀统治犹如一个铁制牢笼。示威游行中最流行的一句口号是:"拯救银行,出卖我们!"占领运动讲出了部分民众的心声,那就是资本权力面临一场道德危机。这场气势磅礴、充满创造力的运动是一次"重建道德"的尝试。
出乎所有人,甚至占领运动成员自己的意料之外,他们在华尔街附近营地及此后世界各地数百个群起效之的类似场所成为了一场多姿多彩运动的起源地,吸引了数万名乃至数十万名示威者的参与。"1%和99%"(意指99%的民众的生活被1%的人所决定)成为流行用语,极端不平等现象成为大众关心的话题。占领运动成功做到了,将一小部分享受特权的少数人群钉在公众舆论的耻辱柱上。这些所谓"精英"只关心自己的钱袋,他们利用市场缺乏监管以及政界腐败来为自己谋利,损害共同利益,但最后却可以全身而退:这就是大众对此的普遍意见。
坚强的核心 广泛的支持
占领运动的许多初期倡导者其实都是无政府主义者和极端民主派,热衷于通过直接民主的集体大会达成自治。不过绝大多数参与运动的民众来自中产阶级,他们是工会成员,或是带有不同政治理念的渐进主义者。他们不那么招摇,也不那么极端,但人数众多。正是由狂热的内部核心和数量庞大的民众运动所构成的这一组合,改变了美国的政治生态。
这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占领运动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从一开始其理念就得到多数人支持的社会运动,这是一个极富前景的开始。不过在经历了最初几个月之后,占领运动的舆论吸引力迅速减退。今年8月之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表示他们与"占领运动 "毫无一致之处,或者"只有一点点"。
占领运动依然是一场胜利
首先:美国的政治文化发生了改变。几个月来,占领运动的口号家喻户晓,因为这些口号概括性地表达出了人们的感想:权力阶层傲慢自肥,并且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对自己所造成的损害做出弥补。
其次:这场运动推动了保守派政治力量。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崛起甚至让共和党人也留下了深刻印象,乃至于极端保守派的金格里奇(Newt Gingrich)在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较量中,竟然也会攻击其对手罗姆尼(Mitt Romney)为"掠夺型资本家"。金格里奇的这一招事后被证明对他帮助不大,不过奥巴马的竞选活动却从中受益。总体而言,民主党对于占领运动的态度非常谨慎,生怕过于亲近他们会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点,各大银行自身也感受到了压力。有些银行收回了一些已经发出去的高额奖金,有些则把给银行总裁的所谓"赔偿金"取消了。去年春季花旗银行集团的股东大会上,55%的股东投票反对向公司领导层支付1亿4900万美元的报酬,尽管这一投票结果并没有实际效力。
第四:一些地方运动组织成功阻止或干扰了一些法院强制执行和强制搬迁事件,以免还不起贷款的屋主被扫地出门,而这些都是无情的贷款方(其中也包括一些知名大银行)一手主导的。
市政管理当局虽然已经将占领运动的营地清除,但这场运动内部核心在意识形态和实际操作方面的冲突却依然存在。裂痕正在进一步加深。一些运动成员保持着"不成功变成仁"的劲头,当然这部分也是当局的强硬态度造成的。警方成了恐吓、围堵和使用有毒化学物质的专家,甚至还动用了装甲车。强硬派示威者以"破坏战术"挑逗警方,其结果就是冲突骚乱。无论是谁扔了第一块石头,谁打破了第一块窗玻璃,这些基本都算在了示威者的账上。占领运动并不总像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展示着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倒是往往会让人们见识一个不安而又充满威胁的世界。
必须保持民众诉求
现在呢?占领运动依然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持续不断的、全面性的运动。为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欢迎更为广泛的民众参与,而不仅仅是一个渴望100%投身政治的小圈子。极端派和改革派都需要加强力量。尽管运动起步阶段风生水起,但时间一长一样会失去冲劲,而要在历史上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记,气势和冲劲是必不可少的。
美国还需要不少志在改变国家的无政府主义者和革命者。如果变革还有下一阶段的话,那必将建立在占领运动所打下的基础上。此外还需要一个扎扎实实,有明确目标的运动。本人的观点是,占领运动2.0必须重新建构。这场运动应该通过不同类型的网络和组织来推动。它不应该通过横向的普遍民主方式来主导,这耗费太多能量。
作者:Todd Gitlin 编译:石涛
责编:苗子
多德·吉特林(Todd Gitlin)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及新闻学教授,此外他还是《占领国家:根源、精神及占领华尔街的承诺》一书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