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德(Lidl)集团的成功道路
2002年8月12日利德集团老板迪特.施瓦茨出生于巴伐利亚北部的海尔布隆,今年63岁,有三个女儿。人们对他的所知大概就那么多了。他是个绝对不喜欢抛头露面的人。电视台的谈天说地节目、名人聚会,这些他一概拒绝。媒体的采访他“原则上不接受。”人们从来没有听说他的什么轶闻,连他的近照都没地方去找。专门收集名人资料的门亲格档案馆甚至没有他的档案。
这个施瓦茨只有一次被大曝光:1999年,美国权威的财富杂志把他列为德国首富。他的财产额当时说是70亿美元,高于麦德龙的创始人拜斯海姆和邮购大王奥托。然而,在此之后,他却从富豪榜上消失了。难道他的财产一下子就丢光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是他作了什么“手脚”,抹去了自己的名字?这是一个解不开的谜。
如果说,99年时这个施瓦茨就有70亿美元的财产,时隔三年,他应该有多少呢?当然,没有人会告诉你,他自己更不会说。但你只要看看利德集团的发展速度,就应该明白了。
1992年时,利德一共有1304家分店,其中1153家在德国。2001年,利德的分店达到了4878家,几乎增长了四倍,其中2566家在德国。利德目前已在16个国家设有分店。没有一家超市、商场拥有利德那么多的分店,而且利德分店正以每周一至两家的速度继续惊人地增长。
1989年,利德的营业额为23亿欧元。2001年,营业额达到了230亿,整整翻了10倍。仅从国内营业额(137亿)上看,利德也已从榜上无名迅速上升到德国食品销售第六的地位(排在前面的是麦德龙、REWE、EDEKA、ALDI和Karstadt Quelle),如果把国外营业额也算上,它恐怕已经不是老六了。
近年来,德国商业普遍不景气,但利德却每年都能获得二位数的增长。在世界和德国经济特别疲软的今年,全德国的超市和自选商场营业额下降了6%,而利德在上半年仍然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
说来话长:1930年,迪特.施瓦茨的爸爸约瑟夫.施瓦茨入股于利德与伙伴水果批发公司。这家公司当时还用马车在海尔布隆供货。后来的发展也始终非常缓慢。
1972年,32岁的迪特.施瓦茨违背父亲的意志(他的父亲希望在批发业的路上走下去),在路德维希哈芬开了一家廉价商场。当时,阿尔布莱希特兄弟的阿尔迪超市正迅猛地吞噬着德国。迪特便是立志走阿尔迪的道路,与它一较高下。
新的商场叫什么名字呢?按理应该叫施瓦茨市场,然后这在德文里(Schwarz-Markt)就是“黑市”的意思。显然不行。施瓦茨看来很喜欢利德这个名字,也许是因为父亲入股的批发公司就叫利德,也许因为这个名字有点象英文“小”(Little)的德语化,同时后半部分又象是德文的“德国”(Deutschland)的缩写。这不成了“小德国”吗?这是笔者的猜测。反正迪特喜欢这个名字是真的。但如果叫利德,不是跟父亲占有一部分股份的批发公司重名,而留有法律上的隐患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施瓦茨不惜出奇招。他花钱从一个职业学校的退休教师那里买下了这个名字。这回可是合法化了。然而,时至今日,他这个老师或其后人一定悔得肠子发青:他们如果想得到Lidl这个姓今天如此值钱,当初就不会以1000马克的价格成交。
一开始,迪特.施瓦茨尝试了各种廉价商品组合战略。到1977年他的父亲去世时,利德连锁超市的商品战略已经最终形成:商品品种要大大超过阿尔迪(阿尔迪为600种商品,而利德有1300种),而且要有一部分名牌商品以市场上的低价在此出售。
利德永远是进攻性的。阿尔迪怎么反抗,他就给予相应的回击。武器当然主要是价格。现在,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利德已经战胜了阿尔迪。
施瓦茨跟阿尔布莱希特兄弟不同的是,他并没有把一切希望都放在廉价超市上。很早他就开出了综合商场“Kaufland”进行尝试。施瓦茨的“大跃进”是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到来的。他的自选商场在德国东部一家接一家地开出,他在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等地开出的商场有的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他租给其它专业商店。在自选商场方面,施瓦茨的地位在德国目前仅次于Real,居第二位。
施瓦茨在许多方面都是阿尔布莱希特兄弟的优秀"弟子”。为了避免工会带来的麻烦,每21个利德商店就构成一个独立的公司。这种做法使工会不可能发起全德国的行动来骚扰利德。
现在,利德更胜于蓝了。三年前,施瓦茨让他的公司归属于一个基金会,所有的麻烦都交给了基金会,而基金会本来就是最少惹麻烦的。这大概也是施瓦德的名字从德国富豪榜上消失的直接原因吧。可是,难道这样一来,Lidl、Kaufland、Handelshof这些企业就不属于施瓦茨了吗?当然没那么回事。这个庞大帝国的大部分房地产仍然是他和他的三个女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