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全球化:接受的上限

Andreas Becker
2019年6月2日

"在我的国家,全球化已达到了接受的极限"。--在美国和欧洲,分别有70%和56%的经济专家赞同这一观点。这是慕尼黑Ifo经济信息研究所最近一期《世界经济概览》(World Economic Survey )上刊登的问询结果。

https://p.dw.com/p/3JVNZ
Hamburg Containerschiff Hanjin Europe
汉堡港资料图片图像来源: Imago/Hoch Zwei Stock/Angerer

(德国之声中文网)法国人的批评性态度尤其突出:85%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或相当赞同"关于"在我的国家,全球化已达到了能接受的极限"这一观点。这是在所有120个接受调查国家中的最高值。在捷克(70%)、奥地利(69%)、英国(68%)以及德国(64%),被问者也认为,国内对全球化的批评态度占上风。

反向运动

尤其是过去数十年里大大受惠于跨境贸易贸易的那些国家,对全球化的接受心理似乎达到了上限。正是在这些国家,反向运动也特别明显:英国的退盟公投、美国的特朗普及其"让美国再度伟大"、法国的黄背心。该调查报告共同撰稿人之一、Ifo研究所专家加尔尼茨(Johanna Garnitz)表示,"在这些国家,民众说,全球化已达至上限,到此为止,不能再下去了。"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加尔尼茨指出,涉及全球化,发达国家民众总体上比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持批评性态度。不过,她补充道,从全球范围看,"正面的和负面的看法正相持平" 。

加尔尼茨指出,在中国这个世界出口冠军和长期的"世界工厂",对全球化持积极看法的人占多数(77%),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许多其它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国家,情行相同。她认为,这些国家仍将巨大希望与全球化连系在一起,"富裕国家的人们则相信,极限已经达到,不再能从全球化更多受惠。"

不过,也有例外。在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对全球化持积极看法的人相对较少(少于40%);而在工业国家中,韩国人对全球化的态度最积极(83%),在欧洲,也有不少国家,其国民对全球化多持积极看法:葡萄牙、瑞典、卢森堡、丹麦以及芬兰,其比例均在60%至70%之间。

来自中国的投资

Ifo经济信息研究所专家们也询问了各国对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的看法。中国参与了众多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在德国和其它工业国家,中国人也收购高科技企业,因为,这些企业的技术知识与"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正相契合。

这些调查结果与对全球化的态度完全一致。加尔尼茨指出,美国、欧盟,还有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尤其持批评性立场,"大多数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则乐见中国投资,或至少不比对来自其它国家的直接投资持更为消极的看法" 。不过,也有例外:与其它新兴国家相比,中国各邻国对来自北京的直接投资的态度更具批评性。

受问者

不过,Ifo经济信息研究所的专家们未能征询大的、具代表性的国民群体的意见,原因在于,那会过于繁琐、昂贵。作为替代,他们请120个国家的约1200位经济学家和景气研究专家提供其对各自国家国民态度的估计。

自1981年起,Ifo经济信息研究所每3个月向全球各地专家们征询他们对各自国家的景气发展的看法,并以此为基础撰写《世界经济概览》。有关对全球化及中国投资的看法是首次列入相关征询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