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绚丽下的审查:上海电影节
2012年6月19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大明星、红地毯、盛大的开幕式、金光闪闪的奖杯。评委会主席、法国大导演让-雅克·阿诺(Jean-Jacques Annaud)在致欢迎词时令人吃惊地发表了激情满怀的爱的宣言:
"人们常常问我,为什么我愿意担任评委会主席,我的回答是,因为我很自私。上海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是全世界最生气勃勃、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但以前我却从没来过这里。我想去发现这个独特的城市,在这里,我感觉非常惬意。我爱中国!"
德国片渴望进入中国市场
不过,很难说让-雅克·阿诺是否真的有时间去发现上海,因为他得去看电影。电影节上有17部竞赛片角逐金爵奖,来自全球的各类型影片总共超过400部,并在全市各影院上演。和柏林电影节相似,上海电影节也是一个观众的电影节。玛丽亚·特森贝格负责德国影片在国外的推销业务。她带来了17部德国影片。和每年一样,电影节专门为德国影片设立了特别的单元:聚焦德国。特森贝格则把目光瞄准了中国:
"这是一个让颁奖者了解影片是否受到观众欢迎的机会,之后可以决定是否买下某部影片。我们当然希望能走进中国市场。"
但这谈何容易。中国政府每年只允许进口20部外国影片,大部分是好莱坞影片。德国片几乎从未跻身其中。尽管如此,特森贝格认为,来这里参加电影节非常重要,一旦中国开放市场,那么德国一只脚就迈进了大门。毕竟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电影市场。
没有真正的艺术自由
筛选也适用于电影内容。每部参加电影节的影片都必须先得到中国国家新闻检查机构的首肯。一切都悄悄在幕后进行。特森贝格说:"他们通常不喜欢那些反映他们认为不恰当的政治现实的影片,不喜欢表现同性恋的场景、裸露的镜头或者性描写......"
也就说,尽管电影节的包装让人觉得很面熟,但上海电影节上没有真正的艺术自由。不过,入选电影节的影片质量堪称上乘,毕竟,对电影节上映影片,中国方面的审查要比平时宽松。电影节是一扇通向外面的窗户。一名在沪大学生说,在上海电影节上可以看到那么多外国影片,是了解国际影片的一次机会。她说,中国的年轻人对艺术和电影都很感兴趣,特别是在上海。
在主竞赛单元中,来自印度、芬兰、俄罗斯和中国的影片特别多。德国影片本次没有参赛。但在其它单元中有蒂姆" 暦贫?Tim Fehlbaum) 导演的惊悚片《Hell》(《夜之尽头》)和布里吉特·贝特勒(Brigitte Bertele)导演的反映一桩强奸案的影片《Der Brand》(《惹祸上身》)。德国导演皮亚·施特特曼(Pia Strietmann)带来的影片是《Tage, die bleiben》(《家庭的伤痛》)。莱奥·卡辛(Leo Khasin)的《Kaddisch für einen Freund》(《化敌为友》)讲述的是一位巴勒斯坦年轻人和犹太邻居的故事。
作者:ARD 编译:乐然
责编: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