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中的互不信任和共同利益
2009年10月15日《法兰克福评论报》:互不信任和共同利益
俄罗斯政府总理普京在中国访问期间,中俄两国签署了总额高达35亿美元的经贸协定。中俄两个大国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引起了德语媒体的普遍关注,《法兰克福评论报》写道:
"虽然这两大邻国的关系一直带有互不信任和互相竞争的印记、最近几个月还出现了紧张局势,但双方都保证要扩大政治、经济和军事合作。这次访问的核心是经济话题:受到金融危机沉重打击的俄罗斯经济急切需要中国资本,原料贫乏的人民共和国则要求俄罗斯承诺长期提供石油和天然气,但莫斯科又提出中国必须先行资助油气管道建设。年初,两国决定俄罗斯向中国供应价值一千亿美元的石油,细节问题还在争议之中。所以,普京这次签订合同的收获不大。
“尽管双方互不信任,但这两个大国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例如两国签订了互相通报导弹试验的协议。在共同努力制约美国及其盟国占有世界政治优势地位的问题上,北京与莫斯科也达成了一致。此外,如果美元作为世界唯一通用货币的地位被取代,两国都将受益。在伊朗和朝鲜核问题上,两国今后将进一步协调行动。"
《南德意志报》:俄中合作俄罗斯心情矛盾
《南德意志报》报道说,中国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项目集中在俄罗斯太平洋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对这些项目,莫斯科的心理很矛盾:
"俄罗斯想受益于自己日益难以开采的地下宝藏并同时开发基础设施薄弱的内地,需要外国投资。第二季度,中国报道的经济增长将近8%,而俄罗斯的可比较增长率却为负10%。但是,让中国工人进入俄罗斯是一个棘手的政治问题。在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和远东,许多俄罗斯人带有根深蒂固的怨恨情绪,把人口众多的南部邻国视为威胁。俄罗斯经济过渡研究所所长普里晓科说,'要使这一地区永远属于俄罗斯,就必须对所有商务活动规定严格的界限。'"
《每日镜报》:俄罗斯外交与经济重点东移
普京访华期间,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订了前者向后者每年供应七千万立方米天然气的协议。《每日镜报》认为,这一协议使中国不仅能获取俄罗斯远东地区、而且也能获取西伯利亚西部的天然气,那里的天然气是目前西欧能源的重要源头之一:
"俄罗斯改变了外交和经济政策重点,而欧洲至今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从中期来看,现在由莫斯科和北京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将成为政治军事权力因素,很可能对包括伊朗和阿富汗在内的整个中东形势起到决定性的影响。现在,这两个国家也想把经济更紧密地连接起来。但并非所有专家都看好这一新的伙伴关系,一些人担心,中国试图在自己有影响力的重要地区实现工业化,所以这些协议对中国更为有利。 "
摘译:王羊
责编:石涛
本文摘自或节译自其它媒体
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