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被羞辱者和被伤害者恢复人的尊严"
2011年7月21日克劳森(Detlef Claussen)在文章中写道:"……只要听过廖亦武朗诵诗的人,就知道他的语言的分量。看他的表演是值得的,无论是听他朗诵还是在互联网上,不需要懂中文就可理解,这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全才,集诗人、音乐家、演员、编年史家于一身。
"阅读他在本周四出版的第二本译成德语的新书《为了一首歌和百首歌》(中文版《证词》)也是一样。……"
作者说:"《大屠杀》读起来就像一首中文的死亡赋格,那是遭受磨难的中国人在共产党这个怪兽掌控下的呻吟,人人都能懂。在1989年,一个短暂的世纪结束了,这是一个残暴的同时也是史无前例的全球富裕增长的世纪。要理解廖亦武的作品,不必真的要会中文,正如要明白保罗•策兰(Paul Celan)的《死亡赋格》不必会德文一样。
"对中国人来说,这个短暂的20世纪是以1919年天安门前的五四运动开始的,拉开了各种力量百年争斗的序幕。传统的中国消失在共产党的铁拳之下,一个新中国产生于残酷磨难和一再重复的灾难性群众运动之中。……1989年6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摧毁了建立民主中国的全部希望,并且以天安门广场大屠杀毁掉了共产党最后的合法性。"
文章接着写道:"在西方常被遗忘的是,这个镇压行动是全世界共产党统治结束的开端,除了古巴、朝鲜和中国之外,都已失去绝对权力。迫于形势,许多中国人要么离开中国,要么下海捞钱、投入体育锻炼或者学术研究,以找出中国生活好的一面。为了避免暴力镇压显得过于露骨,中共政权过去和现在都试图采用胡萝卜加大棒。庞大的安全机构至今仍在监视着中国人,他们充满生活的乐趣,沉浸于个人的幸存,可是那些被镇压机器的漩涡所攫取的人们就有祸了!廖亦武就是这样的人,一个不由自主的英雄,以其文学作品交卷的人。"
"伟大的艺术"
作者认为:"廖亦武在充满痛苦的写作过程中为自己所取得的所有成绩,也是为着他人的。廖亦武为被羞辱者和被伤害者恢复人的尊严。可是,应该提醒读者的是,这样的伟大艺术不是息事宁人的,而是非常痛苦的。
"伟大的艺术?是否有点儿言过其实?但是如果在一个人身上遇见索尔仁尼琴、(Alexander Solschenizyn), 格罗斯曼(Wassilij Grossman), 曼德尔施塔姆(Ossip Mandelstam)和夏拉莫夫(Warlam Schalamow),还会说什么呢?让西方读者感同身受的不仅是中国的古拉格,而是涉及到面对一个吃人的社会制度如何保持人的个性。1919年五四运动的最伟大作家鲁迅就曾将中国社会定性为吃人,他和卡夫卡(Franz Kafka)是同时代作家,读过卡夫卡的人,理解鲁迅,反之亦然。无论多少异国情调,廖亦武也为我们讲述20世纪我们自己的故事,那些留下集中营和古拉格印记的故事,只是中国的凶残的暴力镇压一直延续到当下。"
编译:林泉
责编:洪沙
(以上内容摘自或摘译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