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经贸在敏感行业已经开始“断交”了吗?
2021年5月8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改委)于5月6日上午宣布,无限期暂停该部门与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相关部门共同牵头的中澳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下一切活动,该决定立即生效。
这是自中澳关系恶化以来首次正式冻结外交机制。
中澳战略经济对话在2014年开始。最初的设想是参照了2006年成立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作为定期高层对话的机制,讨论包括双边、地区和全球的安全与经济议题。
时任澳大利亚联邦国库部长霍基、贸易和投资部长罗布在访问北京期间,和当时的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举行了首次对话。
而此次中国宣布停止中澳战略经济对话的时机恰好是两国贸易战不断升级之际。
悉尼大学商学院专家李薇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目前两国政治互信度不高,两国高层基本没有交往。此前中国政府通过贸易制裁的方式表达不满,引起国际社会上对“经济胁迫”(economic coercion)方面的讨论。”
她认为此时突然停止对话是中国通过新的一种方式来表达政治上的不满。
昆士兰科技大学“一带一路”问题学者姜源认为此次行动针对性明确,就是为了回应此前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废除维州政府签署的“一带一路”协议。
“虽然北京没有明显表达是因为一带一路,但是对话停止是出自于发改委,而发改委是一带一路的牵头机构,其联系不言而喻。”他说。
RCEP是否会受到影响?
2014年两国展开首次中澳战略经济对话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澳大利亚进行国事访问,与时任澳大利亚总理艾伯特共同确认并宣布中澳自贸协定谈判实质性结束。
随后2015年中澳签署中澳自贸协定。
最后一次中澳战略经济对话在2017年举行。
李薇认为,停止对话的“实质性伤害有限”。
原因是由于中澳战略经济对话很少就敏感问题、亚太热点和全球性挑战等问题交换意见。因此,中澳战略经济对话作为一个机制难于解决现在中澳之间的矛盾。
“我认为中澳战略经济对话最主要的成果是中澳自贸协定的签署和运行。”
目前立足亚太、全球最大自贸经济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在逐步落实,中国和澳大利亚都是签署国。
两国经济争端也让推进RCEP的不确定性增加。
当时姜源不认为RCEP会因为此次事件受到伤害。
“RCEP 是亚太十五国的综合多边经贸协定,是东盟国家为主体的,也是东盟提出和着力推进的。”姜源说。
“虽然中国经济体量巨大,但是要考虑RCEP的多边性和其他国家话语权问题,特别是东盟国家,最近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因此RCEP受影响几率相对较低。”
中澳经济“断交”
在近期的中澳贸易战中,包括红酒、大麦、煤炭、龙虾等一系列澳大利亚产品被中国阻挠进口或者加征关税。
中国在澳投资则一直受到审查。从拒绝华为参与5G建设到废除 “一带一路”协议, 澳大利亚政府也一再出手。
“过去几年我们看到中澳经贸在敏感行业已经开始“断交”,例如核心基础设施建设,这个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李薇分析说。
但是她也指出,中澳在非敏感行业的经济互补性很强,目前中澳企业层次还是存在很强的经济联系基础。
“我认为目前来看经济全面性‘断交’的可能性不大。”
姜源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认为“两国在某些领域暂时确实找不到可以替代第三方。”
澳中经贸关系岌岌可危
中澳之间最新的经济纠纷焦点在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
2015年达尔文港所在的北领地将该港口出租给中国岚桥集团,租期99年。
此举引发美国以及澳大利亚联邦政治家不安。美国在北领地常年驻军。
随着中澳之间互信继续降低,李薇认为澳大利亚政府与蓝桥集团“解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她同时对于中国在澳大利亚的投资的信心抱持悲观态度。
“现有的投资者信心会受到影响,但暂时不会有大规模的撤资。”
她分析说:“近年来中资企业已经很少在基础设施建设行业领域投资,我们和毕马威(KPMG)的研究显示,过去两年中资在基础设施行业的投资为零。同时,中企投资更多的已经转向有国内和国际消费者需求相关的行业。”
李薇认为此次中国由发改委发布中止战略经济对话的,会进一步压缩中国对澳大利亚的投资。
“发改委对于中企大型的境外直接投资项目有审批权,这意味未来中企在澳大型投资可能会面临发改委更加严格的审查。”她说。
姜源同样强调,需要重视此次事件中发改委在中国政府架构中的特殊地位,以此认知到双边关系恶化的严重性。
“发改委有小国务院之称,主要负责宏观的经济社会政策制定,其出面发文,可能表明中国对澳大利亚未来的经济措施,可能不仅仅限于某个产品,而是在宏观经济层面政策制定的对澳刻意转向,这个影响比针对某个商品影响要大。”他说。
“另外,据我所知,发改委内部聚集中国很多相对支持国际经贸发展的官员。如果他们都是这个对澳经贸负面态度,很难讲还有谁支持中澳经贸关系。”
© 2021年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