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经济的“眼中钉”:国人去国外散金

安静(摘编) 2015年3月10日

瑞士《新苏黎世报》周二关注中国人令人乍舌的境外购买力,并建议,虏获中国人芳心的产品需要创新,创新的前提则是开放思想。《每日镜报》则指出,中国学术界受到更多的束缚。

https://p.dw.com/p/1EoKH
Chinesische Touristen in Taiwan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国之声中文网) 《新苏黎世报》3月10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消费者流失》,关注中国人对本国品牌的不信任导致大量资金流向国外。

文章以成群结队的中国人熙熙攘攘涌进瑞士钟表店的场景开头,介绍说:

"不仅瑞士的零售店主笑逐颜开,全世界的零售商都乐意见到热衷旅游和消费的中国人。这些中国人对该国经济的发展也有象征作用。

有赢家,也就有输家。哪怕是中国人,一元钱也只能花一次。就在外国乐开怀时,中国经济却将外流的购买力视作眼中钉。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人大开幕当天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14年中国出境旅游超过1亿人次。"

作者随后提到,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宣布,去年境外消费已经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这表示人均境外消费1万元。但是,作者补充道:

"谁要是在欧美的大城市里观察过中国人购物,就会认为高虎城的估计趋于保守。中国人在旅游时不仅要满足自己的愿望还要为亲朋好友捎回不少东西,这是惯例。

中国人在国外热衷购物的原因在本国已家喻户晓。西方的产品在中国通常会因为税高而相对昂贵。因此即使腰缠万贯的土豪也会在境外旅游时大量购物。

Chinesische Touristen in München
2014年中国出境旅游超过1亿人次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在北京的潮区三里屯溜达时不难发现,奢侈品牌店内有不少无事可做、等待顾客上门的售货员。奢侈品行业可以感受到这种发展趋势。"

文章接下来还提及中央电视台采访了出境扫货的中国人,他们不少人都解释:因为外国的商品比中国的好。作者则提醒道,人们经常会忘记,不少商品其实都是在中国制造的。文章在最后阐述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中国经济)迄今为止的动力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本土及境外企业的投资,而中国现在要通过研发创新产品发展经济。为此,勤奋之余,能够正中消费者下怀的好主意也必不可少。

在这种背景下,习和李在他们的讲话中不断重复未来创新的核心地位。这种号召背后没有说出的内容是:要生产出可以广泛征服世界市场和获得中国人芳心的创意产品。……中国经济的下一步将会更加艰难。创新这种事不是依照国家指令就能完成的,它最主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开放思想。"

"中国清理其大学"

然而,在目前的中国,学术界都无法满足上述的前提条件。中国教育部长袁贵仁一月底还公开表示,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大学课堂。他还呼吁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在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忠于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以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思想放在优先位置,决不允许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在大学课堂出现。

Universität Peking
中国的大学已经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新学期伊始,《每日镜报》3月10日发表文章《中国清理其大学》。文章作者注意到《北京青年报》记者吉日走访北京多所高校校内书店后发现,西方经典教材仍在销售和使用,比如曼昆的《经济学基础》等。受访的高校教师也表示,没有接到相关通知。但是,《每日镜报》指出:"但是在中国其他城市的大学和学校却在遵守这项要求。"作者采访的一名北大的学生介绍:"我从西安的同学那里知道,他们要上交他们的书籍。"

作者继续写道: "中国学者现在尚敢批评新方针",并以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沈岿在网上发布公开信为例,沈岿指出,共产主义本身就是一个西方的思想。文章在最后援引一名不愿具名的清华大学教授写道,中国的大学已经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那些有条件或成绩好的人总归是想出国的。"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