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任央行行长首秀掏出“定心丸”
2018年3月25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刚刚上任不久的中国央行行长易纲在2018年两会过去后的"首秀"中表示,将推动金融业的改革和开放,注重化解重大风险,保持金融业整体稳定。
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上发言中表示,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形势是稳中向好的一个态势。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具体说就是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当局已经把控制金融风险列为首要任务。在债务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诸多全球信用评级机构去年已经下调了北京政府的金融信用评级。
直视风险
所以"风险"这个关键词在易纲的讲话中出现了近20次。他承认:"目前中国面临着一些潜在的金融风险,主要体现为宏观上仍然存在着高杠杆的风险,特别是企业部门的杠杆依然较高,部分国有企业的杠杆居高不下,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问题,居民部门杠杆率较快上升,都值得关注。"
除此以外,易纲表示部分领域和地区的"金融三乱"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规范的影子银行快速上升的势头虽然得到了遏制,但是存量仍然比较大。"一些机构在没有取得金融牌照的情况下非法从事金融业务,部分非法金融活动,借助金融创新和互联网之名迅速地扩张。"
刚刚上任的这位中国央行新行长也在就任的首次公开讲话中,点名批评了"少数野蛮生长的金融控股集团",指出这些集团"抽逃资本、循环注资、虚假注资,以及通过不正当的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等问题比较突出",带来跨机构、跨市场、跨业态的"传染风险"。
与中国其它诸多金融经济类官员的公开表态类似,在承认风险的同时,易纲也表现出了中国政府高层有能力应对风险的信心。他表态称:"中国有很好的条件做好风险防范的工作。一个是我们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制度的优势。二是我们有改革开放40年以来雄厚的物质基础。三是我们有市场化、法治化、处治金融风险丰富的经验。"
学者易纲
易纲生于北京,1978年至1980年在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1980年至1986年期间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的哈姆林大学学习并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4年回国后加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授、副主任、博士生导师。1997年加入中国人民银行,历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兼货币政策司副司长、货币政策司司长、行长助理、党委委员,2007年12月被任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2018年获总理李克强提名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获全国人大通过。
目前,中国的公共财政债务总额已经膨胀至年经济总量270%以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北京依靠大幅度放贷推动经济增长。金融分析人士担心地方政府以及国有企业的大幅举债会威胁到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央行行长易纲本周六表态称,中国政府将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和调控的机制。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此外,中国政府将扩大金融业的开放,提升金融业的竞争能力。他表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越是开放的领域越有竞争力,越是不开放的领域,越容易落后,而且还不断地积累风险。"易纲在讲话中也明确了中国高层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心,表示在未来将有序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提高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的程度。
任琛/苗子(美联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