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有了大进步但跟高质量还有距离
2007年4月21日明镜周刊说:“大学生考试后离开封闭的大学校园,不能像七十年代末那样肯定可以分配到一个工作单位。2006年四百万大学毕业生的三分之一在毕业八个月后仍然没有找到专业工作。就业之所以困难,也因为大学远离实际。虽然西门子公司等外国投资者对中国大学每年培养的六十多万工程技术人材很感兴趣,但麦肯锡公司的调查表明,只有十六万人符合国际企业和中国著名企业的要求。
“专家们批评说,中国的高等教育缺乏创新和批判性思维,与实际工作脱钩。与皇帝时期的科举一样,今天的大学生仍然主要是接收并背诵理论知识,民间俗称为‘填鸭’。入学考试几乎完全不考虑社会知识、实践经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安徽省科技大学校长朱清石说,中国不改变考试制度,就无法培养出创新型人材。”
经济周刊的一篇文章以西门子公司为例说,该公司与中国23个城市的61所高校合作,每年招聘一千至1200名工程师和营销人员。西门子公司董事会成员迈尔认为,“最近几年,中国新一代大学生的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特别东部地区的大学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经济周刊接着写道:
“这是中国最近几年大力推动教育改革的结果,教育改革明显提高了年轻人的教育水平。1998年以来,大学生人数增长近五倍,2300多万青年学子在全国1500所大学和专科学院注册学习。沿海省份大城市的高校现在可以与西方大学相媲美。......
“中国不仅在扩大教育潜力,在教学方法上,中国的课堂也将发生一些变化。中国学校传统培养的毕业生尤其会背书和考试,但往往缺乏创造力、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事部门的负责人也认为,他们在社会组织能力方面有缺陷,西门子公司的迈尔说,‘一些毕业生缺乏团队工作的能力’。
“所以,为了给新一代提供‘素质教育’,在经过多年试验之后,北京不久前为学校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对应‘过去的考试教育’。今后,教师要在小组活动上花费更多时间,学习应该变成一件有乐趣的事情。”
(本文摘自其它德语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欢迎读者来信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