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人:拒绝“加油干”,只想“躺平”了
2021年6月6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受不了现代都市生活的碾压,中国的年轻人正在 “躺平”。加班加点地工作,薪酬却少得可怜,这样的社会文化让“躺平/躺平主义”成为中国最新流行词。
不平等在加剧,生活成本在上升,传统的成功变得遥不可及,一些年轻人放弃了父母辈曾经怀有的上进心,选择只做最低限度的工作。
在成千上万的求职者中竞争一份工作,在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中苦苦挣扎,在拥挤不堪的城市中支付高昂的房租……年轻人醒悟过来:何不一“躺”万事休?
24岁的王姓青年花了四个月找工作一无所获,而他的大学同学只需要等着继承家族企业,“躺平”一语让他产生了共鸣。
他是一名实验室技术员。他说, "发送简历就像石沉大海。"
他说:"你被社会打败了,只想过上更轻松的生活......‘躺平’不是等死,我仍然在工作,但只是不想过度紧张。"
社交媒体渗透到中国的各个方面,很容易形成新的文化现象。中国的年轻人几乎每周都能通过创造新术语或者嘲讽中表达自我。
“躺平”似乎最早出现在贴吧中的一个帖子,其中宣称“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
关于这个话题的辩论在微博上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点击率。随后,这个词受到学者和官方媒体的批评。
24岁的林姓女青年是一位人力资源工作者,她说, "躺平 "抓住了人们的情绪,因为 "年轻人无法成为顺利买车、买房、结婚和生子的‘人生赢家’。"
她说,"所以他们选择降低自己的目标,减少自己的欲望。"
另一些人则认为,放松心情,闻一闻玫瑰花香,人生可以有更多的收获。
"如果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大家以更轻松的方式生活,这不是很好吗?"47岁的自由职业者鲁露西(Lucy Lu)说。
丧文化
去年用来反映在过度竞争中遭受剥削的流行语是 "内卷"——这个词最初被用来描述一位勤奋的清华大学学生,他被拍摄到一边骑自行车一边使用笔记本电脑。
现在,这个社会学术语已经成为描述中国人现代生活的日常话语,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
应届毕业生的平均雇佣月薪约为1,000美元,但是北京随随便便租个房子就要花掉这个数字的一半以上。
这种挫败感构成一种亚文化现象--"丧文化"。它最初来自90后青年对挫败生活的自嘲。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学者K Cohen Tan说,随着千禧一代越来越意识到 "玻璃天花板阻碍了他们的上升空间",丧文化逐渐进入了主流社会。
早期的丧族偶像是在中国被称为"悲伤的青蛙"的青蛙佩佩。这只青蛙在美国是反右派符号,在中国成为表达幻灭感的形象。
到了4月,一个真人秀节目出现了一位丧文化中的反英雄形象:27岁的俄罗斯青年伊万诺夫(Vladislav Ivanov)意外地加入了这个节目,他不好好表演,想要离开,但是根据合同必须表演下去。他告诉粉丝:"不要爱我,你不会得到任何结果",恳求粉丝们把他选下去,但是越“丧”越红,最终进入了决赛。
Tan认为,“内卷化”造成都市青年的颓丧,最终让人们重新思考生活的价值。
撸起袖子加油干
“躺平主义”习近平主席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的号召背道而驰。习近平主席的口号是: "撸起袖子加油干"。
失败主义或犬儒文化也与这个国家的代际价值观产生冲突。上一辈经历过极端的贫困、饥饿和暴力,并且经常需要艰难奋斗来实现阶层上升。
清华大学教授李锋亮认为,“躺平”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不但对不起自己的父母,还对不起亿万个努力工作的纳税人。
李锋亮认为,现在人们纷纷谈“内卷”,正说明了社会是可以通过竞争获得上升机会。
一段广为流传的视频中,知名主持人白岩松说:“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然后工作随便找,一点压力都没有,只要喜欢的女孩你一追求就OK?”
他反问道:“不会吧?”
白岩松因此遭到嘲讽。
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对“躺平主义”进行了批评,它发布了一个视频,讲述一位科学家每天工作10-12小时,并打上话题标签“#拒绝躺平的86岁科学家”。不过,这个标签很快被删除了。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