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快金融业自由化步伐
2013年7月12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根据中国有关方面数周前作出的一项决定,上海浦东很快将成为自贸区,外资银行未来可在那里相对方便地设立全资子公司;作为选项,外国银行也可与中国国有或私人银行建立合资银行,并可拥有多数股权。这同中国长期以来在金融领域严格限制外国银行“市场准入”的做法形成鲜明对照。7月12日一期的《南德意志报》上的一篇文章就此写道:
“中国试图以快速准入发出愿使其金融领域自由化的信号,并有意让本国金融业经受更多竞争。迄今,中国国有银行过着高枕无忧的日子,因为,由于国家掌控着利息特权,国有银行无需担心没有足够的信贷和储蓄生意。不过,为多少能安全度过自由化风险,各银行必须逐步成为全能银行。这意味着,它们必须以新的收入来源弥补在传统生意领域的损失。而大多数银行缺乏为此所需的经营管理质量。
“让更多国际银行进入,目的是为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开拓道路。不过,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CEIBS)的经济学家刘胜军质疑这一措施的有效性。他指出,上海的核心问题是国家的利息垄断地位以及监管机构对资金流的严格监控。只有在这一情况改变后,上海才有成为金融中心的机会。这位金融专家还认为,国内银行并不会因为外国银行在浦东的存在增加而面对更多竞争。原因是,外国银行带进来的资金数目微不足道。
“根据政府的计划,(浦东)自贸区不仅将吸引银行,而且还能吸引象税务咨询所或评级公司这样的中外私营金融机构。对政府而言,这一自贸区对实现全国资金流的自由化起着测试性气球的作用。资金流的自由化是中国货币—人民币成为世界储蓄货币的前提之一。”
法兰克福应迎头赶上
《法兰克福汇报》以瑞士和新加坡竞争成为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为例,强调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正迅速提升,提醒德国不要坐失良机:
“知道中国市场对德国企业重要性的人都会对以下这一现象困惑不已:金融市场法兰克福何以不能早早就成为人民币的一个交易中心?这个货币虽还不能自由兑换,但将日益国际化。的确,德国工业和金融业在这一问题上过久地采取了不加区分的态度。相关生意当然可以通过尤其是香港这样的地方进行。象大众这样的康采恩或许不需要法兰克福的人民币交易中心,但对中小企业来说,情况便截然不同。因此,法兰克福现在加紧步伐,会是一件好事。伦敦、苏黎世或卢森堡也在做出类似的努力,这应该也是一种激励。与伦敦竞争,法兰克福不会赢;但若同其他地方竞争,便另当别论。英格兰银行今年6月已同中国央行达成为期3年的额度超过250亿欧元的本币交换协议。法兰克福应赶快跟进。而有一点是肯定的:区区250亿欧元,这对强大的德国工业来说实在是一个小数目。”
摘编:凝炼
责编:叶宣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