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局势一触即发 比拼军力哪家最强?
2017年5月9日(德国之声中文网)虽然朝鲜半岛从未真正平静,但目前的紧张态势依然是近年来所少有的。特朗普领导的新一届美国政府推翻前任奥巴马奉行的"战略忍耐"政策。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在访问韩国期间强调,军事打击依然是选项之一。
被视为朝鲜唯一盟友的中国坚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冲突,但同时也加大了对于朝鲜的施压,比如停止从该国进口煤炭,这是倍受孤立的平壤政权重要的外汇来源之一。宣扬民族主义论调的《环球时报》指责朝鲜破坏半岛稳定,并要求平壤放弃核武计划。
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些动作带来的成效有限。2017年1月以来,朝鲜独裁者已经先后进行5次导弹试射,一再违反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专家们发现丰溪里试验场最近活动频繁,有可能意味着新一轮核试验即将进行。朝鲜官方媒体宣称,时刻准备"全面开战"。
一场尚未结束的战争
1953年朝鲜半岛宣布停火,但战争并未正式结束。此后,朝韩进入军事对峙,双方实力都颇为可观。
按照波恩国际和平与冲突研究所(Bon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onversion)所制作的军力指数,韩国是全球军事强国之一。在这份最后更新于2016年的排名中,韩国高居世界第六。
由于缺乏有关朝鲜军力的关键数据,该国并未列入这份排名指数。
但该研究所专家巴勒斯(Marius Bales)表示,有理由认为朝鲜同样"高度军事化"。考虑到仅有2400万人口的朝鲜拥有高达120万军人,这样的推论不无道理。
高度武装的朝鲜和韩国各自拥有盟友-中国和美国,而这两个国家也是宿敌。1953年,美韩缔结军事同盟。1961年,朝鲜、中国和前苏联签署友好条约,确保军事和经济互助。俄罗斯已经取消军事互助协定,而《中朝友好互助条约》则依然有效。
同样感觉受到朝鲜威胁的日本则在其中扮演较为特殊的角色。日本尽管与美国是亲密盟友,但与韩国之间却因为殖民历史和二战阴影而维持着较为复杂的关系。
军事潜力
人们可以通过列举数字展示该地区各国军力,正如图中所显示的那样。尽管如此,这一方法却同样有许多缺陷。
首先,这些数字不一定完全精确。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每年出版的《军事平衡》(Military Balance)在该领域几乎占据垄断地位,虽然也有其他机构提供相关数据,比如斯德歌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但只有《军事平衡》纳入如此大量的数据。这些数字部分来自相关国家的官方数据,部分来自武器出口报告,不过,由于IISS既没有给出全部的信息来源,也没有就其研究方法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因此外界便无从得知类似朝鲜这样的国家的数据从何而来。
但是,正如波恩国际和平与冲突研究所巴勒斯所言,人们别无选择,"《军事平衡》是这个领域最好的数据来源,但与此同时也是唯一来源。"
其次,按照巴勒斯的说法,"这些数字只能说明数量,并不能体现质量。"不同型号的重型坦克之间差异巨大。产自上世纪60年代的朝鲜军队T62坦克与韩国配备的2013年产K2黑豹主战坦克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像上世纪或者本世纪初那样用坦克比坦克,士兵对士兵的方法进行计算比较,是非常陈腐过时的做法。"现代战争和现代武器系统根本不吃这一套。"坦克的对手不仅仅是坦克,还有无人飞机、直升机等。
还有一件事情是统计数字无法体现的,驱动某种武器种类的资源数量。比如朝鲜长期深受燃料短缺之苦,这对他们的战斗机飞行员训练产生影响。巴勒斯表示:"就朝鲜而言,军队的规模与质量呈现明显反差。尤其是空军老化严重。最新款的喷气机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产物。"而韩国则可以从美国和德国等国购买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美国的超强实力
不过,这些数字基本能够反映出相关国家军队的重点所在。岛国日本重点发展海军和空军,朝鲜和韩国则更为重视陆军。朝韩相对拥有较多的重型坦克,这证明双方都将重心放在边境地区可能出现的大规模陆地攻防。朝鲜潜艇数量众多,则体现出平壤希望拥有极大的武装威慑力。而这正是让该地区其他国家加强军事防御能力的一大理由。
不过,朝鲜半岛一旦发生冲突而美国介入,与强大的美国军事机器相比,其它军力都几乎不值一提。只要看看同时负责核弹头远程导弹的战略导弹部队的规模,就能马上明白这一点。中国和美国都有这样的导弹部队,韩国和日本则没有。朝鲜尽管也试图打造本国的火箭军,但却在研发性能可靠的远程导弹方面困难重重。美国在武器和技术方面优势明显,朝鲜完全不堪一击。
"在考虑技术优劣之外,人们却不能忽略朝鲜和韩国彼此对对方造成伤害的能力,"BICC的巴勒斯表示。朝鲜大约70%的陆军驻扎在朝韩边界,距离首尔只有50公里。"即便技术陈旧,凭借数量庞大的坦克、火炮和装甲运兵车,(朝鲜)也能对韩国发动致命打击。"
使用我们的App,阅读文章更方便!给[email protected]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得到软件和相关信息!
阅读每日时事通讯,天下大事一览无余!给[email protected]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完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