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香港抗议潮的经济根源不容忽视
2019年10月13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之声:迪特教授,您在新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一个新观点,即引发示威动荡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是香港严重的社会矛盾和经济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房屋短缺等等。难道香港不是世界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吗?
迪特教授:没错,香港看上去很富有。在游客眼中,香港似乎到处都是财富。然而,事实上,对很多香港人来说,这些财富遥不可及。相比之下,他们的收入比较低,居住条件也很狭窄。这就使他们产生了不幸福感,不幸福感又导致了他们对政府的不满。现在这种不满情绪全面爆发了。
香港有很多超级富豪,近年来,又增加了很多来自中国大陆的富豪。富豪们的生活很悠闲,他们开豪车、有私人司机,出入昂贵的餐厅。然而,对数百万其他香港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则很艰苦,他们的不满情绪助长了当前的动荡局势。持续不断的示威并不只是因为"送中条例",也不只是言论自由所处的危险境地,这些当然也是重要的原因,但不容忽视的是,政府对社会问题的漠不关心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现在这种愤怒被释放了出来。
德国之声:您一直在强调社会矛盾和经济困境同当前的动荡局面密切相关,但事实却是,示威者提出的诉求全都是政治性的, 却没有一个经济性的。如果经济因素真的那么重要,那示威者为什么没有提出诸如"我们要住房""我们要吃饭"或者"我们要工作"之类的口号呢?
迪特:最初的导火索当然是政治性的。对送中条例的批评引发了这场示威浪潮,示威者对送中条例的批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问题在于,为什么示威活动会持续这么长时间?为什么政府不能够平息民意?我和一些市民交谈后发现,他们对政府有着深深的不满,认为政府对普通人的诉求漠不关心。换句话说,如果香港普通市民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是满意的,我认为,示威活动可能早已经结束了。当然,香港事态发展至今,绝不是某一个单一特定因素造成的。住房短缺、贫富差距并不是造成示威浪潮的唯一原因。但我认为,担心政治权利受到限制也不是造成抗议活动的唯一原因。
德国之声:您谈到的上述社会和经济问题显然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那是不是说,香港的抗议活动也会持久化呢?
迪特:就目前情势来看,我认为抗议浪潮很难在短时间内结束。香港政府已经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林郑月娥女士甚至建议,要建设大量住宅,为110万人解决住房问题。但整个工程要持续30年,这无疑相当漫长。对于解决当前危机来说,三十年实在太久了。
25岁到35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很多已经离开了学校,但生活却还没完全步入正轨,他们中的失望情绪最为严重。他们往往还蜗居在父母家中,个人空间非常有限。对他们来讲,政治自由受到威胁,个人经济前景又很黯淡,加上民主程序的缺失,因此他们的不满情绪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香港的政治大环境使得抗议浪潮久久不能平息。有鉴于此,我很难想象,香港的抗议活动会很快趋于缓和。而且我必须强调,香港政府启动英治时期的紧急状态条例,使得对话变得更加艰难。
此前,香港政府曾做出要和市民对话的姿态,但现在要对话就非常困难了,因为,政府一方面拒绝了示威者有关对警方作为展开独立调查的呼吁,另一方面,却又将蒙面行为刑事化。政府的行为简直是火上浇油。我无法想象今后几周内,事态会得到平息。如果不出现大的变动,这段动荡的时期就不会被画上句号。
德国之声:那您觉得,抗议浪潮应该会怎样收场呢?
迪特:我无法对此做出预测。但有一点似乎没有受到媒体的足够重视,那就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国庆讲话中再度强调,将坚持'一国两制'原则,这也是中国最高层对香港特区地位的承诺。当然,如果抗议浪潮再持续几个月,情况是不是会发生变化,我就无法断言了。
赫利波特 · 迪特 (Heribert Dieter)教授是柏林科学政治基金会中国问题专家,目前在香港大学做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