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专访柏林艺术大学校长

Sabine Peschel(采访记者)2015年8月11日

柏林艺术大学为前不久抵达德国的中国艺术家艾未未提供了一个客座教授职位。该校周二表示,艾未未将于10月开始任教。该校校长马丁·雷纳特(Martin Rennert)在周一接受了德国之声采访。

https://p.dw.com/p/1GDKS
Ai Weiwei in Berlin
艾未未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

德国之声:雷纳塔教授,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一些媒体报道写道,您和艾未未相识已久而且是好朋友,是这样么?

马丁·雷纳特:说我们是好朋友有点夸大其实,我们确实认识时间不短了,有5年吧。而且在对于艾未未来说过去艰难的几年里,我们一直保持联系。有一点媒体报道的是对的,我们在艾未未2011年初"被失踪"之前就已经考虑,请他到我们柏林艺术大学来。当时我们还没有和他具体谈,也没有确定是给他一个客座教授位置还是其他什么头衔。但是我们当时已经决定,请他到柏林来。后来情形突然发生了很多变化,不过我们因为之前已经下定决心,所以反应也很快。当然,提供这个客座教授位置的经费是因为有柏林爱因斯坦基金会(Einstein Stiftung)的支持才有保障。

德国之声:也就是说您在2011年艾未未被捕之前就决定请他到柏林艺术大学来,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做的这个决定?

马丁·雷纳特:有好几个原因。首先,我们很早就开始和中国进行交流合作,从1998年起至今,我们定期和中国进行合作对话,从2006年起,我们和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合作成立了中德艺术研究生院,共同培养美术学硕士。而且众所周知,从1998年至今,17年过去了,在这期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发展变化。我们现在打交道的中国,不仅是一个自信的经济大国,也是一个自信的文化大国,中国社会的整体氛围活力也不同以往。最初我们只能通过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和中国接触,而且有进行发展援助工作的味道。现在和中国方面的合作完全是另外的方式。也就是说,我们要好好想想,我们不仅能给中国的艺术家同行们带来什么?同时,我们能向他们学习什么?我们在过去几年里,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交流和对话。

Prof. Martin Rennert Berlin Präsident Universität der Künste UdK Deutschland
柏林艺术大学校长马丁·雷纳特教授图像来源: Matthias Heyde

其次,艺术界也早进入了全球化时代。艺术作品,无论是美术还是其他领域,早已超越了国界。而艾未未正是这么一位国际化的的、同时又以自己的文化底蕴为灵感的艺术家。我不愿意用"多媒体"这个词来形容他,因为我觉得"多媒体"这个说法怪怪的。但是艾未未的作品绝不仅限于一个艺术创作形式和领域,因为他参与城市规划,他也是电影人,他同时有视觉艺术作品,还有装置、行为、传媒艺术。他是一位跨领域的艺术家。而这正是柏林艺术大学师生感兴趣的。我们大学提供的就是跨学科、跨文化、同时伴随理论知识的艺术教学。

德国之声:那我想问,您请艾未未到柏林来这一决定,有没有影响贵校和中国的合作关系?有没有影响和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良好关系?

马丁·雷纳特:我觉得没有。我担心过,会不会因此造成任何影响。我想,对方可能会关注我们的行动。艾未未几天前自己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在涉及到"艾未未和中国的文化艺术这件事上,他也搞不清楚是在哪个层面进行着怎样的协商"。我的感觉是,柏林艺术大学没有因为聘请艾未未而在中国受到不好的影响。如果我没记错,我们和杭州的多次对话中,艾未未根本就不是议题。当然,我们并没有隐瞒要请艾未未来的事实,而且是通过柏林爱因斯坦基金会的资金支持。我们也不可能隐瞒这件事,因为全世界媒体都报道了。

德国之声:您刚才也说了,艾未未的作品跨许多艺术领域。您最理想的是和他在哪个领域合作?艾未未在柏林艺术大学会被分到某个系么?他会和学生们展开具体的项目么?

马丁·雷纳特:他肯定会和学生们展开具体的项目的。这也是他的以及我的首要意愿。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校更出名。我们提供给艾未未的、他也已经接受的3年的短期客座教授位置,是不可能等同我们目前的日常教课安排的。这也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想要的是,让艾未未今后带的艺术班级的学生们,可以在未来一两年时间里有接触这样一位艺术家的机会,也是给他们一个获得额外深造资格的机会。

China Hangzhou Academy of Art Malkurs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班图像来源: Imago/Xinhua

艺术专业的教学是有特殊性的。如果是一个建筑设计系的学生,不可能三年跟着艾未未搞创作,而不掌握自己必须的专业技能。但是如果是视觉艺术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在艾未未的工作室学习三年,之后出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又有所不同。总之,我觉得,给学生提供各种学科专业的学习机会才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德国之声:在贵校的网页上写着一句话,是柏林艺术大学的教学宗旨,也是您强调的多样性而非统一性的重要性,因为"艺术就是通过多样外加碰撞让人得到感知。"现在您把艾未未请来了,一个这么受媒体关注的人物,您不担心这会带来太多"碰撞"?

马丁·雷纳特:一点都不担忧,我很淡定。而且我们不会允许媒体关注进入校园内。我同时觉得,媒体的关注会一点点减弱的。我完全能理解艾未未之前在是否离开中国这一问题上的犹豫,当时他可能要做出不回国的类似承诺才能出来。或者说,我希望他有进出中国的双向自由。媒体对他的关注会慢慢降温。他到我们学校后,我希望能和他合作愉快,好比当年我们请丹麦装置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媒体也是相当关注,纷纷争相采访他,不过他还是完成了极好的长期项目。所以说,除了媒体炒作的喧嚣之外,艺术带来的其他"碰撞",我们非常欢迎。

Martin Rennert links Universität der Künste Berlin Deutschland Olafur Eliasson Jürgen Zöller
丹麦艺术家埃利亚松(中)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J. Carstensen

德国之声:您觉得艾未未真的会在柏林担任3年之久客座教授?

马丁·雷纳特:艾未未肯定不会在未来三年内每天在我们学校早上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不过我坚信,他在柏林会扎根。他在这里有工作室,有朋友和家人,他儿子在柏林上学。这些都证明,他可能打算留在这里。当然我不能做出什么准确的预测。我觉得,柏林是适合艾未未这样的艺术家创作和生活的为数不多的地点之一。我这么说并不是处于"对家乡的热爱",而是因为柏林的文化交流氛围是其他地方不具备的。

德国之声:您说的工作室,是学校提供给他的,还是他个人的?

马丁·雷纳特:我们为每位教授提供校内工作室,也有学生可以创作的地方。有些教授就在学校工作室内工作,有些人在其他地方有自己的工作室。艾未未自己的工作室在柏林Pfefferberg区。我想他会用自己的工作室,因为他对设计改造这个工作室花了很大心思。他想在哪工作我都没意见,对我来说,关键是带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