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示威浪潮经久不息 港人利益受损最惨
2019年12月26日德国之声:艾西亚教授,您已经在香港生活了十几年。就您个人的观察,香港的总体政治气氛这些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艾西亚(Alicia García-Herrero):我是2005年去香港定居的,在我看来香港无疑依然是一个国际化都市,但是正在越来越成为一个"离岸中国国际化城市"(Offshore China International),因为香港当今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围绕中国转的。2005年的香港还并非这样。这不只是我个人的主观感受,也是我的经济研究证实的现象。从前,香港的金融以及实体经济与美国联系相对更紧密,而现在,香港与内地的贸易、投资、证券、债券等全方面的联系都超过了美国,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
德国之声:香港经济在传统上就十分依赖于贸易,尤其是转口贸易,您说的这种转变,也与中国经济近30年来的崛起息息相关。而最近五年,香港的政治风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气氛是否又对香港经济与内地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趋势构成了影响呢?
艾西亚:导致香港经济与内地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原因并非是内地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比如同样是华人社会的新加坡就没有如此紧密的与中国大陆的经济联系。近年来,北京实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目的就是让香港经济与内地进行融合。比如在香港设立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将香港的证券市场与内地打通。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也是加强香港与内地融合的政策。而至于您所说的转口贸易,其实香港早在抗议运动开始之前就失去了转口贸易中心的地位。如今的香港只做高端商品的贸易。从港口的吞吐量来看,上海、深圳比香港要大得多。新加坡的转口贸易规模也远远超过香港。这一趋势和价格上涨以及金融业的挤压有关:发达的金融业推动了香港的价格上涨,让港口贸易无利可图;而中国内地的港口设施则在不断升级。
德国之声:香港本身的政治气氛对经济造成了哪些影响?
艾西亚:就今年的抗议浪潮而言,它对经济其他领域的冲击要远远大于贸易。港口之类的地方其实是有点隔绝于香港社会的,而像旅游业之类的产业,则在示威浪潮中首当其冲。具体来说,贸易看上去具有非常大的体量,但是它给香港经济带来的附加值却是很有限的。而香港的旅游业则包含了大量本土就业岗位,而且香港的旅游业也与欧洲有所不同,它有很大一部分是所谓的"商业购物游",游客的人均零售消费十分高,他们购买十分昂贵的商品,这导致了广义上的旅游业已经成为了香港本地的第二大产业,仅次于金融。比如,2014年,香港接待了7000万游客,是其居住人口的十倍。而现在,香港的入境人数(当然不仅仅是游客)已经暴跌了将近50%,因此香港的零售、奢侈品、宾馆业受到了严重冲击。
德国之声:您的意思是说,传统的金融、贸易相对没有受到重大冲击,反而是本土新兴的旅游、零售产业才是在抗议浪潮中最主要的受害者?
艾西亚:没错,这是被媒体所轻视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表面上来看,香港的每一个行业都受到了影响,但是金融业受到的冲击极其有限。当然,在少数几天,全市都陷入了瘫痪。但是我本人就在金融业工作,我们的银行即便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依然正常运营,依然在处理业务、接到合同。某种程度上,金融业其实也是和社会隔绝的,不受骚乱的影响,阿里巴巴不是照样在香港上市了么?中资企业依然在香港发行债券,包括短期债券。所以说,香港的金融业目前并没有受到大的冲击,依然具有重要的国际地位。
德国之声:可是媒体都在说,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受到了威胁,而依赖于香港特殊地位的中国国有资本也将受冲击。这与您所说的"香港金融受冲击不大"有很大的不同。
艾西亚:中国资本利益受到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境外投资以及房地产。内地中资企业境外投资很大一部分都要通过香港,比如中国对德国的境外直接投资,就有70%通过香港进行。对于北京而言,这当然会是一个麻烦,所以就我所知,中国也确实在寻找香港之外的对外投资渠道,比如澳门。不过,澳门在很多方面都与香港有着很大差距,因此很难将金融中心功能迅速转移到澳门。另外,地产业会受到不小的冲击。我问了我们行业内的中国同事,问他们当前最头疼哪些问题;他们现在最担心所投资的房产、地产贬值。但是,无论是境外投资还是房地产,目前都几乎还没受到实际的影响。但是,如我刚才所说,真正受到冲击的,是香港市中心弥敦道的商店店员。在示威浪潮中,没有人会再去Prada店里买高档服装,店员们虽然没有失业,但是她们的收入和营业额直接挂钩,因此实际收入锐减。也就是说,香港普通居民的利益受到了重大影响,而中国内地民众往往低估了这一点。
德国之声:中国一直在努力打造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那么香港当前的形势,是否会损害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形象呢?
艾西亚:我个人认为,美国通过《香港人权法案》,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两类事件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市场主要是由海外中国投资者驱动的,并不怎么取决于美国等西方投资者。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顺畅,也不是因为美国,而是因为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性越来越差。
德国之声:我的最后一个问题与您个人有关:您是西班牙人,您的部分家人来自加泰罗尼亚地区。在香港反修例运动期间,不少中国人、香港人,或者说不少华人都将香港问题与加泰罗尼亚作对比。有一个观点认为,香港的问题在于有经济自主权却没有政治自由,而加泰罗尼亚则恰恰相反。假如给予香港人更多的政治自由、给予加泰罗尼亚人更多的经济自主权,能否解决问题?
艾西亚:我认为,将香港与加泰罗尼亚作对比的人,都忽视了很重要的几个方面。首先:西班牙是民主政体,而中国不是,因此政治自由度方面完全不一样。其次:加泰罗尼亚历史上从来没有独立过,也没有成为过殖民地。加泰罗尼亚曾经是阿拉贡王国的一部分,并且在1492年就和卡斯蒂亚王国合并了,那时候德国、意大利等国家还没有诞生呢。我也注意到您所说的中文媒体上提到的这些观点。我认为,硬要拿加泰罗尼亚作对比的话,必须这么问:"要是上海想要独立的话,应该怎么办?"比如,上海人因为方言地位遭到了削弱而产生独立意识。即便从经济角度出发,加泰罗尼亚也有比西班牙大部分地区更多的经济自主权。还有一点:香港、加泰罗尼亚都是各自国家的一部分,而大部分香港民众在最近的区议会选举中支持泛民反对派,而支持独立派政党的加泰罗尼亚民众比例相对只有48%,不到一半。总而言之,香港问题和加泰罗尼亚问题很难放到一起去比较。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