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为什么成为欧洲的诱惑
2015年10月23日德国之声:中国为什么会对欧洲产生如此的诱惑?
勒科尔:没有人不受到中国的诱惑。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中国是重要的市场和经济大国。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国家,拥有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其中一些已属于全球资产最雄厚的企业。人民币日益成为国际化的货币,中国的荷包很充实。鉴于上述原因,加上中国本身也愿意走向国际舞台,我想不管是欧洲、美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希望和中国坐在一条船上。
德国之声:我们谈到欧洲的时候仿佛这是一个整体,但各成员国是否在对华政策上有区别,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和中国作生意?
勒科尔:首先欧盟和各成员国是有区别的。过去30年,欧盟发展起了一套相对全面的对华的框架政策。欧盟和中国间有数百份具体协议,多数是有关贸易的,也有科研、教育等方面的,但没有涉及战略和外交议题。
另一方面,欧盟是由那么多国家组成的,英法德三个最大国家都有各自的对华政策。由于殖民香港、鸦片战争等历史原因,英中关系的基础并不好。但现在不同了,关系不断升温。在工业方面英国拿不出很多让中国感兴趣的东西,因为英国目前的工业水平不佳。而德国有很多工业,在中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在高科技领域。法中在各个领域都有合作关系,包括文化和科研领域。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法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有相当的地位。中法之间还有一些长期投资项目。
德国之声:欧洲人能从中国人的行事方式中学到些什么?
勒科尔:如果你到中国去,就会感受到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巨大能量。给人的印象是,一切都是可能的。尽管共产党的地位十分强大,但普通人和企业家可以创业作生意,虽然也不那么容易,但还是有更多的门是敞开的。这种蓬勃的活力是欧洲所缺少的。
虽然这么说,但我不认为中国人能教欧洲人如何作生意。现实中更多的是两种制度间的妥协。我不认为中国人做生意的方式能拿到欧洲来用,而是正相反。我希望双方能更多地沟通对话。欧洲人也应该更多与美国沟通,讨论如何跟中国人打交道。
我从事中国问题研究30年来,看到有那么多声明和承诺到头来都没有付诸现实。这次的300亿英镑协议是否能最终落实,还要拭目以待。
菲利浦·勒科尔(Philippe Le Corre)目前是华盛顿布鲁金斯研究院欧美研究中心的访问研究员。他的研究重点包括亚欧政治经济关系、中国外交政策。他同时还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克里格学院(Krieger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的讲师。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