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名学者呼吁宪政共识
2012年12月26日(德国之声中文网)12月25日,包括张千帆、江平、张思之、贺卫方在内的70多位中国学者发表《改革共识倡议书》,呼吁中国社会对改革的方向达成共识。专家认为,这份倡议书是针对中共新领导人的一份呼吁,期望达成宪政改革的朝野共识。
据悉,中共十八大以后,讨论改革的各种聚会和论坛在北京重新活跃起来。11月,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和《炎黄春秋》杂志社共同主办了"改革共识论坛",会上提出联署《改革共识倡议书》。北大法学教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张千帆是倡议书的主要起草人。71名签署者大多参加了这次会议。
倡议书认为,中国改革三十多年来,由于政治改革未能同步进行,官僚腐败、公权滥用、贫富差距拉大等现象日趋严重,引发了强烈的社会不满。改革的步伐却受制于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远远不能让人民满意。民间社会也未能达成改革共识。
倡议书警告说,"如果中国社会亟需的体制改革一再受挫、停滞不前,公权腐败、社会不满将积聚到危险的临界点,中国将再次错失和平改良的机会,陷入暴力革命的动荡和混乱之中"。
为了提炼和凝聚改革共识,倡议书提出推进依宪执政、落实选举民主、尊重表达自由、深化市场经济、实现司法独立、保障宪法效力等六项改革主张。倡议者认为,它们应构成所有理性公民所认同的改革共识。
宪政改革,朝野没有共识
政治学者陈子明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认为,对于邓小平搞的一手搞专政、一手搞市场的改革,很多中国人都丧失了信心,失去了兴趣,给予否定。但是如果执政者能带头实行宪章改革,很多人都会支持,也有可能形成新的朝野共识。
陈子明认为,中国的左派也好,右派也好,在很多问题上有共识。比如自由派所追求的新闻自由,前一阵左派的网站、报纸也受到压制,他们也要求新闻自由;自由派一直在要求司法公正,左派在薄熙来、王立军案上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在财产公开、迁徙自由、生育自由等方面,左右都有共识。但是,如果把今后的改革定义成宪政改革的话,朝野还没有共识。因此,这份倡议书主要是对中共新领导人的呼吁,期望达成新的朝野共识。
倡议书认为,"中共十八大报告表达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坚定意愿,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重点强调宪法实施,让我们看到了依宪执政、深化改革的希望"。这一点也遭到一些时事观察者的嘲笑,他们认为中共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的讲话并未透露改革意愿,甚至体现了更加顽固保守的态度。
陈子明认为,目前中国政治改革受阻的原因,在于当权者主流派不肯接受变革。但是当权者中的非主流派表达了宪政转型的愿望,民间力量应该和他们联合起来。
时事观察者刘水认为,"如果看不到没有民间社会发育和压力,而一味依靠便易上书奢望启动政改,那不单是妄想,而是愚不可及"。他认为重要的是分清宪政转型还是修复现行制度。
这份倡议书的主要起草人张千帆教授,一周前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表示,推"动社会改革、社会进步的动力到底在哪里?不是官员,也不是学者","推动宪政的真正动力在民间"。
报禁和党禁之下,如何推进宪政改革?
倡议书的核心思想是"依宪执政",但是中国现行宪法(1982版)中规定了"共产党领导"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倡议书认为," 1982年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了'共产党领导',但是'领导'并不等于全面包办或直接干预政府事务。正如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宪法意义上的'领导'是指执政党的政治领导,主要包括通过民主决策机制决定大政方针,经由人大立法程序使之变为国家法律和政策,向国家机关推荐干部人选,并监督党员干部廉洁守法。"
时评人莫之许在在推特上发表意见说,"《改革共识倡议书》也就是所谓改革派捣鼓了数十年那点陈谷子烂芝麻,……其核心就是接受当局不得扩大政治参与的前提,而用这些迂回的方式寻求所谓突破,好听点是痴心不改,难听点就是执迷不悟,但无论如何,我对此没有共识,政治参与扩大才是前提。"
陈子明对德国之声介绍说,现行宪法中的这些争议性规定集中在序言部分,八十年代法学界有过讨论,主流法学家认为,宪法序言不具备法律效力。有法学界人士表示,这个问题目前存在争议,检索国内主流期刊论文,很多都认为宪法序言具有法律效力。2001 年12月,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李鹏发言指出:"特别是宪法序言,最集中地体现了党的基本主张和人民的根本意志,是宪法的灵魂,同宪法条文一样,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陈子明指出,在推进政治改革的过程中,开放党禁和报禁,虽然不是仅有的评判标准,但这两条具有指标性和关键性的意义。即便还不能完全做到开放,也应该朝这个方向推进。
作者:张平
责编: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