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25年前的比尔曼事件

2001年11月14日

25年前的这一天,即1976年11月13日,沃尔夫-比尔曼在科隆体育馆举办的音乐会,无疑是一件影响深远的政治事件。

https://p.dw.com/p/1Mg7
音乐艺术家沃尔夫-比尔曼

1953年,艺术家比尔曼移居民主德国,因为,他认为,在当时并存的两个德意志国家中,民主德国更为优秀。

后来他渐渐对时政感到不满,不断以激烈尖锐的措辞批评由统一社会党执掌的民主德国政府,成为名噪一时的异议人士。后来,当局准许比尔曼出境,一时引起轰动,其实,当局只是想趁机清除这个“眼中钉,肉中刺”而已。在科隆举办演唱会之后,民主德国领导人昂纳克亲自下令,禁止比尔曼再度入境,并取消其民主德国国籍。

事实上,比尔曼在科隆所唱的歌曲以及所说的话,同在民主德国时并没有什么两样。比尔曼的唱片虽然只能在柏林墙另一侧的联邦德国灌制发行,但是,私下里,他的歌曲在民主德国也被广为传咏。历时十二年的演出禁令,秘密警察全天候的跟踪监视,并没有令比尔曼屈服。而最另当局吃惊的是一些对政府不满的知识分子对此的反应。这些人当中包括艺术家、作家以及演艺人士,他们认为,反抗政府的时机成熟了。

这些人致函民主德国政府,请愿书的措辞沿用当时民主德国惯用说法,尽量不给当局以把柄,同时也好让一些统一社会党党员敢于签名。首批参与签字的演员克鲁格回顾往事时表示,到那时为止,民主德国成立25年的历史中,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大家集体上书,向政府提抗议的事情。

统一社会党政府试图规劝首批签名者,改变初衷,但毫无收效。这份请愿信,虽然官方一直没有将它公诸于众。但却在民间广为流传。最后,来自民主德国各地的大约130人在这份请愿书上署名。其中部分人慑于当局的压力,最后撤回了签名。但更多的人坚决不肯妥协。一些知名度不高的签名者为他们的勇气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他们被禁止就业,受到秘密警察的监督,受到当局的种种刁难。

统一社会党的宣传喉舌“新德国报”以大版篇幅,登载普通民众祝贺比尔曼被开除国籍的文章,其中也不乏著名知识分子。从而暴露出,这个所谓的工农国家中,有知识分子及艺术家组成的精英阶层正在出现裂痕。

数十位艺术家和作家为了躲避当局的迫害,移居西方。比尔曼被取消民主德国国籍之后,当地的精神文化蒙受了惨重的损失。许多电影和文学作品被打入冷宫,因为,它们的作者或导演已经被宣布为民主德国“不受欢迎的人”。而民主德国当局宣布禁止比尔曼重新入境后,比尔曼可以说是因祸得福,他的知名度由此直线上升。因为,从那以后,民主德国民众,终于可以通过联邦德国的电视节目,收看比尔曼演出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