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 Literaturnobelpreisträger wird 70.
2010年1月3日在高行健的长篇小说《灵山》中,主人公前往中国南方旅行,沿着扬子江前行。他的目的地是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山--灵山。而最终,旅途本身其实正是旅行的目的。作品可以被理解成一种寻找自我与民族学研究的结合体。高行健讲述巫师和隐居者的故事,描绘按照传统风俗生活在山间的族群,以及扬子江畔的日常生活图景。《灵山》讲述的是穿越迷失的家乡这样一种旅程。作者曾说过,我一出生就是一个流亡者:
"自从1989年天安门大屠杀之后,我就不再有理由回到家乡。我已经过了20多年的流亡生活。中国已成为过去。"
自1987年起,高行健定居法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曾下放农村劳动,并被强迫烧毁自己的文稿。后来,特别是他的戏剧作品成为审查部门的眼中钉。风格荒诞的话剧作品《车站》是一出诗意喜剧。80年代,高行健再次受到威胁,要把他送去劳动改造。于是他开始低调写作,并最终前往法国。从那以后,高行健的文学作品在他的家乡受到忽视,即便是200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也没有带来任何改变。
"我的作品在中国已经被禁止22年了。我的名字也被禁止提及。不久前,一位记者给我看了一份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名单,在这份名单上,2000年这一年被跳了过去。我当时问这位记者能不能复印一份这个名单给我,作为纪念。"
在语言上,高行健也与自己的家乡渐行渐远。如今,他写作的第一语言是法语。
"我没有中文的受众,那么为什么要用中文写作剧本呢?那是非常可笑的。对我来说,用另一种语言写作,如同一种历险。"
高行健不认为自己是一位政治作家。这种脱离政治的态度、以及他对中国保持距离,令他的一些作家同行感到失望。去年秋天,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期间,一位来自北京的作家公开批评说,高行健没有把诺贝尔奖给他带来的声誉用来帮助其他异议人士。这位作家说,高行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艺术里,这令人感到遗憾。高行健则表示,他认为思想的自由只存在于艺术世界里。
艺术对于高行健来说不单是写作。他同时也是一位知名的画家。他的水彩作品深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在绘画市场上颇受欢迎。
"艺术创作对我来说并不是一种职业,所以我也不需要说我是一个画家或者作家。有时候,我必须得写作。也有时候,我被吸引着去创作绘画作品,或者戏剧剧本。我不但写剧本,而且负责当导演,我还拍电影。既不是故事片,也不是纪录片,而是一种尝试,一种新的类别,以电影形式表现的诗作。"
高行健,这位法籍华人,似乎在艺术中寻找到了自己的流亡地。
作者:ard/苗子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