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外交政策左右德国大选
2013年9月16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欧洲几乎所有重要国家都在圣彼得堡召开的20国集团峰会上签署了一份共同声明,支持美国对叙政策。声明中指出,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很可能是8月21日发生在大马士革毒气攻击事件的始作俑者,并且敦促国际社会做出更强硬的回应。
唯有德国--欧洲最大经济体及欧洲政治的领导核心--起初犹豫不决,并未签署该份声明。直到一天后,柏林才改变主意,签署了共同声明。
虽然在德国大选期间,外交政策并非优先议题,但在野党纷纷以此作为攻击目标。例如社民党的秘书长纳勒斯(Andrea Nahles)便在20国集团峰会后表示:"默克尔女士让这个欧洲最大国在外交政策上缺乏领导和立场。"
这并非美国政策首次成为德国各党派的争论议题。德国《明镜》杂志定期刊载有关美国国家安全局监控丑闻的最新爆料消息和德国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秘密角色,对基民盟/基社盟和自民党的执政联盟相当不利。
"这是一条微妙的分界线,在美国国家安全局丑闻爆发之际,候选人不能对美国表现得太过合作。" 华盛顿特区的跨大西洋学院的斯查波(Stephen F. Szabo)如是说。
"另一方面,他们也不能显得太疏离,因为美国仍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在安全政策上,美国对德国而言也至关重要。"
选战期间的监控丑闻
德国总理默克尔宣称,她在斯诺登揭露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大规模监控项目前,对此事一无所知。美国则担保会在德国的领土上尊重其保障隐私的法规,由此对德国政府而言,这个议题已可告一段落。但在野党指控默克尔在选战时未将所有真相公诸于世。社民党总理候选人施泰因布吕克便抨击默克尔违背了保护公民权益的就职誓词,包括美国情报单位的监控项目。
但美国乔治城大学德国与欧洲政策研究中心的安德森(Jeffrey Anderson)对德国之声表示,施泰因布吕克不太可能仿效前总理施罗德,在选战时攻击美国政策。
"社民党相当小心谨慎,他们不希望将美国国家安全局丑闻作为打击对手的工具。"
在2002年的联邦大选时,施罗德利用了德国国内的反美情绪,将美国政府出兵伊拉克的计划作为选战议题。安德森表示,这个竞选策略"长期以来影响了双边关系"。"我的看法是,社民党不希望让同样的情形再次重演。"
叙利亚冲突引发混乱
叙利亚冲突以及如何制定合适战略的辩论已经推迟了美国所有其他日常议程。斯查波相信,华盛顿的举棋不定使德国难以为自己定位。"德国政府清楚表明,不愿意重蹈利比亚问题的覆辙,德国希望支持的是西方国家或美国的温和行动。"
2011年3月,当联合国安理会批准利比亚军事行动时,德国始终持保留态度,也因此从其伙伴国美国、英国和法国中孤立。但无论是默克尔或施泰因布吕克,都在电视辩论时清楚表明不愿派遣德国军队干涉叙利亚。
安德森说:"如果眼前有几个特定选择,目标在于实施军事打击,那么华盛顿肯定知道德国不太可能会支持决定。华盛顿也接受了这个事实。"
需要德国的主导力量
美国虽然对德国的军事协助不抱太大希望,但是华盛顿仍尊重这个经济势力,尤其当事情涉及欧元危机等议题时,美方还是希望柏林能发挥其影响力。斯查波表示,鉴于欧债危机的起伏不定,华盛顿越发对欧洲是否有能力克服危机心存疑虑。因此美国政府希望德国能填补权力真空。
斯查波指出:"美国高度关切的是,德国是否已经准备好成为欧洲的主导力量,甚至超越这一地位。柏林是否会拿出与强大经济势力旗鼓相当的政治影响力?"
其中一个重要的考验是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欧美协议建立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斯查波相信,这一协议也将向中国和俄罗斯发出信号,即在东方市场日益重要的背景下,西方国家仍继续看好自由市场。
斯查波表示,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在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这不仅攸关经济和贸易",而是在全球建立并强化西方的价值与准则。
作者:Spencer Kimball 编译:张筠青
责编: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