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趋弱的多重意义
2013年7月11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外贸上月同比出人意料明显下降,在国内外引发忧虑。7月11日一期的《新苏黎世报》刊登的记者从北京发来的一篇文章对此有如下分析: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过渡期,这一过渡过程加强了外贸的虚弱信号。……有一点越来越明显,那就是,今年3月上任的中国新政府有意加快这一过渡,并通过结构性改造巩固相关程序。中期看,需要通过扩大内需解决地方政府过度欠债问题、解决因大量不良贷款、快速增长的放贷和复杂可疑的金融产品而陷入困境的银行问题、不再以国家大规模投资作为刺激增长手段。 “然而,存在着大量多年来未能解决的基本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土地,它对李克强为首的新政府雄心勃勃的城镇化战略具有极重要意义。
“这一过渡正好是在全球经济气候不佳的困难条件下展开。而这一过渡之所以引起忧虑也是因为如下的原因:它消除了很多人误认为的中国稳定高速增长数字的光环,并导致产生不安。这一点尤其在6月底银行间同业拆借交易中出现的钱荒现象里暴露无遗。央行及党和政府在短期内不给各银行注资,不仅使大银行,也让投资人和实体经济惶恐不安。而政府不采取措施扭转增长弱势,这一点也让许多观察家和包括外国投资人在内的市场参与者备感困惑。
“国家领导层的行动并非总是明智,这一点也同复杂的决策程序和共产党内对利益分配的考量有关。重要的决定在今年10月的现届中共中央第三次全会上才会作出。届时,至少将透露出更多有关实际的改革方案的细节。”
增长与政权
《南德意志报》有如下评论:
“中国国内先是股市大跌,银行相互间不再借钱,随后是内需明显减少,通胀增加。现在,出口也显示弱势。中国出口与去年相比减少3%以上。糟糕的消息越来越多。经济增长速度每年还超过7%。听上去不错,但这一增长已不再具有持续性。
“直至金融危机发生,中国的增长多少还算平衡。在危机的第一年,出口回落,数百万民工突然失去工作。政府迅速实施巨额投资计划,但解决的只是表象问题。自那时以来没有多少作为。在北京,对经济降温的害怕情绪太大了,对政治后果的忧虑太大了,因为,共产党执政的唯一权力依托,就是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
“现在,时间紧迫了。中国经济必须变得更绿色、更有效、更具创新。与其前任不同,李克强总理一定明白,对他的国家、对数亿中国人,尤其是对他所在的党来说,以下一点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没有深层经济改革,政治上是死路一条。”
摘编:凝炼
责编:叶宣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