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下调中国信评 蓝筹股跌至近5年新低
2023年12月6日(德国之声中文网)美国信贷评级机构穆迪(Moody's)週二(12月5日)将中国的主权债券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对中国各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的财政压力和房地产业危机,再度发出警示。
穆迪声明提及,北京政府出手救助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必要性,对于中国财政与经济“构成下行风险”,亦显示“结构性、持续低迷的中期经济成长相关的风险”升高。
消息一出,香港恒生指数、沪深300指数5日皆下跌约1.9%。6日,中国的蓝筹股价下滑至近5年的最低点。
摩根大通资产管理首席亚洲市场策略师许长泰(Tai Hui)向路透社表示,穆迪此举实际的投资影响“相当有限”,一部分是因为外国投资人持有的中国国债相当少。市场接下来将关注中国本月将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信号。
评级展望下调 长期信评不变
2017年,穆迪把中国的信用评级从Aa3降为A1,比最高的评级Aaa低了四级。本週二下调评级展望的举措,是穆迪6年来第一次调整对中国的评级,但对中国的长期债务信评仍维持A1,代表中国经济吸收冲击的能力仍高。
从历史上来看,约有三分之一的债券发行人在被评为“负面”展望后的18个月内,信用评等遭到降级。不过,也有分析师认为A1在“投资级”层面仍然够高,这次评等展望下调不太可能导致全球基金被迫抛售。
对于中国经济成长步调,穆迪估计2024年与2025年会放缓到4%,2026年至2030年则将降为平均3.8%。该机构指出,“弱化的人口结构”可能导致中国潜在的经济成长在2030年之前,衰退至3.5%左右。
3月的“两会”之后,北京政府将2023年经济成长目标设为5%;多数西方媒体及专家认为,今年“保五”的目标仍有望实现。
中国财政部对穆迪的举措表示“感到失望”,称穆迪“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财政可持续性等方面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据中方新闻稿说法,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势头不稳、动能减弱的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方新闻稿称,“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制度体系已经建立,地方政府违法违规无序举债的蔓延扩张态势得到初步遏制”。
增发国债能否刺激经济?
6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告指出,财政部将透过该局的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发行人民币国债,这批国债规模为100亿元,将于12日投标、14日交收。
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10月罕见在“两会”以外的时候通过调整中央预算,批准增发1兆元人民币的国债,将全数以转移支付的方式提供给地方使用,且“还本付息由中央承担,不增加地方偿还负担”。据中国官媒报道,财政赤字将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上限提高为3.8%。
虽然官方名义上,增发国债是为了支持夏季洪灾后的重建,但部分观察认为这实际上是为振兴经济而推出的财政刺激措施。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民10月曾向彭博社表示,此计划规模不大,但影响会很大。澳大利亚麦格理集团(Macquarie Group)经济学家胡伟俊则认为,此举达不到先前专家所说、中国迫切需要的刺激类型:直接或间接促进家庭消费。
莱利公司(B. Riley)的首席市场分析师霍根(Art Hogan)向路透社指出,中国经济当前困境若持续到明年、且找不到刺激经济成长的正确方案,“将对全球经济构成问题,可能会是个阻碍”。
不过,大和资本市场公司(Daiwa Capital Markets)研究部主管史库鲁纳(Chris Scicluna)预期,中国当局不会因外国机构评等而推出更积极的刺激经济行动。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近年因新冠疫情时期的封控、房地产开发商接连爆雷违约等问题,对债务缠身的地方政府带来更沉重的负担。一般分析认为,中国的外债比例低,债务问题主要在于内债。有观察指出,北京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过度仰赖债务推动的投资模式,改变为以消费需求为主。
据国际货币基金(IMF)估计,中国各地方政府的债务已达92兆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经济产出的76%,高于2019年的62.2%。
不过,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今年11月底称,2022年末为止政府整体债务余额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50%;依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的78%总债务率,G20国家约为94%,中国政府的整体债务在国际水准处于中低位,“只有少数省份在还债时会遇到困难”。
(综合报道)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