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战正酣的中国汽车市场
2007年8月29日范安德说:“中国汽车市场的特点是品牌忠实度低,很多顾客都是第一次买车。”要想在中国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具有“强势的品牌以及迅速适应顾客需求的能力”。汽车生意还是有利可图的:光今年上半年轿车销售量就上升了26%。
中国市场上的席位被外国品牌占去了三分之二。但中国自己的汽车产业立志要迎头赶上。然而,像奇瑞和华晨这样的中国汽车制造商进军欧美的攻势却遭遇重挫。华晨的尊驰BS6系列豪华轿车在ADAC碰撞试验中表现糟糕,奇瑞麾下的“旗云”更是在俄罗斯创下3年来碰撞试验最差成绩,批评人士嘲讽它们是“撞不起的中国车”。不过奇瑞刚与美国克莱斯勒签订了合作协议,将为美国生产价格低廉的小汽车,挂牌“道奇(Dodge)”。华晨也正在为改善产品安全性能努力。
中国汽车工业有出口的能力,这一点毋庸置疑。问题是要到什么时候。 “中国汽车工业将经历与日本韩国汽车类似的发展历程,只是速度更快。” 范安德说,“中国产汽车要想大量登陆欧美市场,还要等上五到十年的时间。”但是要想在欧洲站稳脚跟,中国汽车生产厂家首先要建立国际化的管理机制。它们必须了解欧洲不同市场上对安全性能、质量、设计和售后服务的各种要求,与此相应地进行生产。因此目前俄罗斯还是中国汽车的最大出口市场,其次是哈萨克斯坦和伊朗。
为了稳固分离涣散的汽车工业,中国政府打算打造几家能与那些跨国集团相抗衡的国产汽车巨头。最大的国产汽车厂家,与大众和通用都有合资企业的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已经开始和南京汽车集团商谈合并,尽管前景还不明朗。北京也在积极发展自己的品牌。在外国汽车品牌中,本田率先提出,到2010年要和合作伙伴广州汽车集团共同开发一个新品牌。不过,其中首批产品还是基于本田现有的型号,而且售价在八万元人民币以下。
大众的捷达也是中国市场上的低端品牌,现在是中国销量最大的汽车型号。捷达的成功秘诀就是可靠的质量和诱人的价格。但是在今天的中国,仅靠这个秘诀已经无法获得成功了。因为市场需求使得厂家必须同时不断开发新的车型。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大众采用了多样化的产品战略,每年都推出两至三种新的车型。
作为市场的领头羊,大众在经历了几年困境之后终于在去年成功走出低谷,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保住了17%的市场份额。范安德说:“在整个市场上我们仍然面临巨大的价格压力。”大众的两家在华合资企业(上海和长春)通过大幅降价“在紧缩的市场情况下赢得了更多的行动空间”。预计2007年大众将以80万辆的销售量创下纪录,赢得巨大利润。上半年的销售额达到了8300万欧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已经不止翻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