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合作也要批评”
2013年7月24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当代中国的一大特点是,对内,政治严控,经济上强调自由;对外,在政治上示强的同时,主张全球贸易自由。西方的典型做法:少批评,多合作。7月24日一期的《新苏黎世报》发表一篇署名文章对此提出批评。文章以瑞士和中国不久前签署双边自贸协定为契机指出,中国迄今在全球领舞,原因就在于它代表着一个有利可图的、迅速扩展的巨大市场。文章接着以前西德推行“东方政策”,最终实现两德统一为例,从历史角度提醒西方世界在对华关系上,不妨同时强调民主等普世价值:
“东德早已成为历史。民主法治的统一德国在欧洲深深扎下了根。这样的情况是否也适用于中国?期待经济交融和反复的引用人权宪章早晚也会在中国导致更多的政治和社会自由,这种希望固然崇高,不过中国不是民主德国,也不是当年无以为继的苏联,而是一个对全球都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高效运作的大国,即使这个国家内部存在巨大的社会和政治紧张关系。即便是弱势的经济增长,它之于北京政权的意义,不仅在于巩固权力和保障分享,而且也在于防止出现不合人意的社会发展。在任何一个明智的民主主义者的眼里,这都是不正常的。但是,对现在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物质上的幸福似乎要比拥有个人发言权更重要,……
“然而,如果因此就决定放弃个人价值,这是错误的。作为民主主义者,谁如果同身着制服或军装的北京掌权者打交道,即使仅仅是出于对天安门大屠杀事件的牺牲者们表示尊敬,也该知道如何同那个国家镇压机器保持距离。……瑞士应该在全球舞台上比从前更坚定地捍卫自己的利益。这包括,在有法律保障和价格合理的前提下,同中国这个强国开展贸易。不过,这么做并不意味着就得放弃做另一件事情,那就是:不论北京的掌权者在哪里剥夺本国公民的政治自由、违反普世人权,都顽强地对之提出批评。谁若想寻求经济交融,谁就必须承受坦率的声音。很可能,中国不愿意理解这一点。不过,新一代精英们倒十分精通在市场上发出坦率的声音。不论存在着多大程度的不对称关系,他们完全知道:任何有利可图的生意都需要买卖双方。”
增长底线
中国政府总理李克强近日关于中国经济年增长率不得低于7%的表态继续受到德语媒体的关注。7月24日一期的《商报》“经济与政治栏目”上的一篇署名文章相信,北京政府无论如何都会采取措施,阻止年增长率过低:
“此前,李已经宣布,尽管计划对经济实施瘦身战略,也不会让景气下跌。……北京依然拥有足够的手段,必要时再度助景气一臂之力。中央政府迄今几乎没有负债,比如可以通过建设项目帮助就业市场;此外,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还非常低,增加工资、放宽消费者借贷也有助于刺激需求。
“相反,北京政府决不会容忍失业率增加。从保持权力的角度看,民众的不满情绪将是非常危险的。”
摘编:凝炼
责编:李鱼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