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习近平故意拖慢中国经济?
2023年12月26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法兰克福汇报》以"摇晃不定的中国"为题,刊发驻华记者撰写的评论指出,造成中国经济疲软的因素并不仅限于经济层面,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政界有意为之。
"对于习近平而言,经济增长以及消费不再是优先的导向。他厌恶于富丽奢华,至少表面上是这样。他认为中国人应该再次学会少花钱。在习近平眼中,社会福利体系会催生懒惰。因此,普通民众没有太多钱用于消费。许多地方的餐馆、商店、住房都空空荡荡。"
"习近平如今更关注的是与美国的大国较量。为了对抗华盛顿所谓的遏制政策,他想要确保中国的供应链安全。习近平希望中国尽可能地独立于全球化产业链,并且在国内重建一套自主的产业链。为了这样的目标,他加大了对私营企业的控制力度,强化盈利能力不那么强的国有企业,并尝试引导企业往他所设想的战略方向发展。"
"围绕这些目标,习近平批评现有经济体系不足以服务于他所认为的'实体经济'。在这位领导人眼里,实体经济就是制造业,尤其是高科技制造业。习近平想要的是汽车、造船、电脑芯片,而房产公司、互联网企业、一度蓬勃发展的金融业则并不包括在内,尽管后者近年来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
"面对经济疲软,北京的决策者没有做出更强烈的应对措施,这其实也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为了与美国开展地缘政治较量,习近平不惜给本国经济套上缰绳。与此同时,中国当局也在扩大对自己民众的监控,尤其是在经济低迷时期,更是要为民众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准备好充足应对手段。"
"这么做的代价则是大家对中国经济、政治、和平意愿的信心不断下滑。习近平一方面在减少中国对进口外国产品的依赖,另一方面却似乎又坚决维持外国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度。这样的做法野心勃勃,长期而言却是不切实际的。就在最近,欧盟领导人告诉他,中国不可能同时做到上述两点。所以,习近平不应该只盯着美国,他更应该关注一下幻想破灭的中国民众。"
瑞士《新苏黎世报》以"2023年哪些事情让我们吃惊"为题,刊发评论指出,中国经济在2023年没能像预期的那样实现疫情后快速反弹,原因则包括房地产业深陷危机、政府在疫情期间没有给中小企业足够扶持、通缩进一步恶化了形势等。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尽管有过于美好之嫌,但是多少可以确定的一点是:经济暂时挥别高速增长期的中国,其增速依然高于美国、德国或者瑞士。从中期来看,有多个重要因素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其增长潜力也依然巨大。仍旧有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想要从农村迁往城市,他们势必需要新的住房。虽然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但和西方相比,中国依然有着大得多的未开发潜在劳动力。而且,中国的经济现代化进程还在推进,中国人的教育水平以及工作热情也(尚且)保持高涨。"
"但愿习近平为首的中国领导层不要再犯大的错误,不要冒险武力攻打台湾,而是再次走实用主义路线。中国民众也会因此而更有信心。届时,中国就可以回过头来指责那些唱衰者撒谎,中国经济也会在今后几年为我们带来惊喜。"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