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虑,却无恐慌
2013年7月25日德国之声:波尔曼先生,2012年12月-2013年4月,朝鲜半岛气氛十分紧张,几乎每周都有新的挑衅行为。外界认为,不排除会爆发军事冲突。您认为这种忧虑是过度的吗?
波尔曼(Christoph Pohlmann):国际社会的忧虑是有些夸大了。首先,西方、包括德国媒体,已经提到一场核战争的真实可能性。这肯定言过其实了。不过,另一方面,朝鲜当时所发出的威胁,其极端程度的确非同寻常。这让一些朝鲜局势的长期观察家也发出警告。
在那种局面下,的确可能发生一方错误估计形势,从而导致一场武装冲突的情况。然而,当时无论韩国民众还是多数朝鲜问题专家,都相信那只不过是言词上的威胁,相信4月15日金日成诞辰过后,形势将趋于平静。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德国之声:韩国民众对2013年初持续动荡的局势作何反应?
波尔曼:平静、理智。韩国民众丝毫没有陷入恐慌。许多人对国外的一些耸动报道感到惊讶、甚至愤怒。不过,平壤后来要求外国人也离开该国,令一些在韩国的外国企业感到不安。当时韩国股票市场也出现反应。
因此,也有不少人购买可以存放较长时间的食品,不过没有出现抢购风潮。韩国媒体对此报道不多,因为政府不希望制造恐慌。总体而言,民众中存在不安情绪,但还是十分理智。面对朝鲜的威胁,多数韩国人表现出的淡定令人惊讶。
德国之声:数十年来,韩国一直要面对朝鲜的挑衅,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应较强。在忧虑的阶段之后,民众要用多久才能重归平静?
波尔曼:即使在危急时期,也很少觉察出人们的忧虑。我们只能通过特定的统计数字,比如某种长期存放的食品的销售量看出些许端倪。而人们很快会重归平静。长期存留的是韩国人对朝鲜新领导人金正恩的消极印象。
人们曾希望,金正恩上台后,朝鲜会走向开放,朝韩关系会有所改善。如今,这种希望变成失望。我认为,紧张的局势打击了韩国民众对朝鲜半岛统一的意愿。
德国之声:人们对朝鲜半岛统一这个话题谈论得多吗?
波尔曼:对于经历过朝鲜半岛日治时期的老一代人来说,这仍是一个话题。对那些有亲人在朝鲜的人来说,也存在这样的情感联系和历史认知。
而对年轻韩国人,特别是18-30岁的群体而言,更多是一种无所谓的感觉。这就像80年代的西德年轻人一样。这是因为,人们与北方没什么联系,也没有交流。此外,人们也担心,统一的经济代价十分高昂,特别是对年轻一代。在问卷调查中,仍有四、五成年轻人支持统一,但热情并不大,忧虑在增加。艾伯特基金会鉴于德国的历史背景,对朝鲜半岛统一有不少研究和交流项目。我们与韩国政府意见一致,即分裂持续越久,人们对统一的热情就越冷淡,要求人们为统一付出牺牲、包括金钱上的代价,就越难。
德国之声:您上一次去朝鲜是什么时候,有怎样的感受?
波尔曼:我最近一次去是今年2月底,3月初,在那里停留了一周。当时是朝鲜第三次核试验两周后。我当时参加的是一次政治访问,以便进行政治对话,了解政治氛围。在谈话中能明显感受到形势的严峻。此外,我也感受到朝鲜的反美情绪更为强烈。
尽管如此,平壤的生活还是十分正常的,并未感觉到大规模的军事动员。当时,我恰好与来访的美国哈林篮球队(Harlem Globetrotters)同住一家宾馆。感觉有些超现实:一方面,形势如此紧张,另一方面,体育文化交流却仍在进行。在朝鲜,这种颇为矛盾的印象越来越多。
德国之声:朝韩合作的开城工业园成为衡量朝鲜半岛关系的标尺。经历数月停产后,6月底,双方同意重开工业园。这是否是形势缓和的重要信号?
波尔曼:开城工业园继续运作的对话,是朝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显示双方均有一股政治力量,不愿接受开城工业园的长期关闭。有关开城工业园的对话一直在进行,这成为双方改善关系的意愿、灵活度和妥协度的指标。韩国总统朴槿惠的所谓"信任政策"也在这里经受第一个严峻考验。
波尔曼(Christoph Pohlmann)是艾伯特基金会驻首尔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