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化遇上专制 该对话还是制裁?
2011年4月15日罗贝托•丘利(Roberto Ciulli) 是一名热情的戏剧工作者。他出生于意大利,在德国已经住了数十年,但事实上,他是个世界公民。他经常和他的剧团访问世界各国,包括那些政治上的异议分子会被逮捕的国家,比如伊朗。他从不考虑不去那些国家。
他认为,不管是哪一种抵制,都是在伤害人民的利益,而不是政权的利益。对一个极权国家进行文化抵制,是极其荒谬的。因为透过剧场,博物馆或是展览,我们可以直接接触到人们。伊朗是个很好的例子。丘利和他的剧团已经在伊朗工作12年,12年来他们一直和那个社会对话。丘利也不担心伊朗政府会拿他们做样板,夸耀说,有德国的剧团特别来参加他们的节庆,丘利认为,艺术家和听众都希望能多接触西方来的文化。没有一个政权可以阻扰这些对话。
贝恩德•谢尔(Bernd Scherer) 也认为这种面对面的对话非常重要。他主持柏林的世界文化剧团,而且经常和来自非自由国家的艺术工作者接触。他要求明确的知道,谁在负责这个文化政策。他体会到,一个活动越是重要,就像目前在北京举行的"启蒙的艺术"展,他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他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考虑清楚,是不是要争取这种官方对话。当他决定要和国家权力直接打交道的时候,他就得明了,政治会对他产生影响。
但是大马士革的歌德学院主任比约恩•卢来(Björn Luley) 认为,还是可以和这一类的政府打交道,因为这些政府希望有一些外国的文化可以点缀装饰他们的政府。他解释,这些政府会引进一些国际的展览到他们的国家,由此可以看出他们需要国际的认同。其实去满足他们这些个需求,特别是当这些国家也参与这些文化活动,也不一定是不对的。藉着这些机会,说明自己的立场,阐扬自己认可的价值,让这些价值在这些国家生根。说明西方是为那些价值奋斗,而不是躲在某些外交友谊面具的后面。卢来提到,特别是这一点,大家在 "启蒙的艺术"展中,不大看得到。反映现状,拿出立场,一直是歌德学院的座右铭。歌德学院是德国文化输出的负责单位。比约恩•卢来认为,从这些比较有问题的国家内撤出展览,其实没有多大意义。而且可能造成不良的结果。
他认为,向这些集权国家施加压力的机会,其实不是真得那么大。他也不知道这是不是聪明的做法。但是他相信,可以用一点想象力,一点幽默趣味,以及和当地伙伴的合作,确确实实的在这些国家做些事情。基于这些理念,歌德学院继续和这些地方的文化圈保持联络,持续他们长期的基础工作。卢来认为应该将钱投入长期的发展上,而不是投资在短期的文化输出上。这些短期的文化活动,经常被这些集权政府拿来做宣传的工具。
对于剧团工作者罗贝托•丘利而言,目前德国国内对文化政策的讨论,其实是荒谬的。他认为,当大家在讨论,文化可以被控制或者被利用倒什么地步的时候,大家忘了,在这些国家里,除了文化之外,其实也是在做生意,而且赚的钱比任何文化项目都要多。西方国家应该努力争取,给文化多一点机会,让这些国家对文化多投资一点,西方的文化在那里得到更多的展现,尤其是与经济相比!
作者:Aya Bach 编译:邱璧辉
责编: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