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原爆60年,东亚仍未走出二战阴影
2005年8月5日沙西.塔隆在本周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发表了他的广岛见闻,虽然广岛人民战后在爆心处建立了原爆纪念碑,原广岛博物馆的废墟也时刻提醒人们―――广岛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核武器用于实战的受害者,广岛公民社会一直是战后迄今最积极反对一切战争、维护和平宪法的中间力量;但是,原爆苦难的集体记忆却随着老一代亲身经历者的逝去而渐渐消散。
日本社会对二战的集体记忆在悄悄改变,不少日本国民将广岛和长崎共34万原爆受害者,等同于南京大屠杀的30万人;东京都知事石原也将1945年3月10日的东京大轰炸中死亡的10万人等同与广岛原爆受难者。日本新的民族主义在这种模糊了原爆受害与侵略他国间界限的集体记忆重构中渐渐形成,对日本的新民族主义者来说,如扶桑社历史教科书所代表的,太平洋战争是日本军队帮助东亚国家从欧美殖民下独立的解放运动。本周日本国会的二战终战60周年决议也照搬了这一观点,不承认侵略史实和东亚各国的受害情况。人数并不多的新民族主义者在二战结束60周年后,谮取了一向政治冷漠的日本主流社会的政治认知,也拉升了与中国民族主义的紧张。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则顽强继续着二战受害者的记忆,属于“百年屈辱史”的一部分,代表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内核。近70年来,这一认知,都是作为共产党与另一个民族主义政党国民党的竞争核心,在市场经济发展、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沦落的今天,基于中日历史关系的想像几乎成为中国现政权唯一的、得到广泛支持的合法性基础。1911年以来中国民族主义的内核、也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共和与民主,反而被民族仇恨情绪这样偏激的情绪所取代。于是,国际社会注意到,中国的国家形态长期处于孱弱状态,不能从经济成长和国际交往中汲取养分;到二战结束60周年之际,中国国防学院朱成虎将军更前所未有地宣布了核报复战略。人类社会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之后,又一次面临核大战的危险。
广岛原爆60年后,如同二战战胜国之一的美国在日、韩的驻军所暗示的占领状态并未结束,中国现政权也未参与签订旧金山和约,东亚政治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二战结束后的未定状态,再次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危险仍然存在。而且,这一危险,随着核武器和常规武器、核武器和和平利用核能之间的界限的模糊愈益加剧。
在太平洋地区,两个核大国中美双方拥有的核武器都能各自消灭对方许多次,各自核武数量的多少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危险的却是核武器的常规化如种种小当量核武器和低辐射的电磁脉冲弹或中子弹,以及常规武器发展出的巨大威力。同时,非核政策的日本其武器级核原料也在和平利用核能的工业基础中不断积累,以日本科技水平,跨过核武门槛轻而易举;政治层面,在日本民族主义的持续升温中,日本国会最终修正麦克阿瑟主持的日本和平宪法也非难事。
核或非核,战或非战,和解或仇恨?东亚往何处去?在广岛原爆60周年之际,对东亚和太平洋各国来说,这些选择依旧模糊。
(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