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和谐社会”步履维艰
2005年8月15日“地方城乡居民的恼怒很快以暴力的形式爆发出来。不断增多的抗争活动表明,在经济体制改建后的中国,社会形势变得多么紧张,中国这个新兴大国多么脆弱。中国没有独立的司法系统和其它机制,以保障公民通过正常途径表达自己对当局的不满、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共产党及其干部的侵犯。
西方经济分析家把社会不安定视为中国社会继续发展的一大威胁,但中国的观察家并不认为形势严峻。虽然有一大批人内心不满,干部腐败也一再导致民众抗议,但中国的安全部门能很快控制形势,逮捕带头的人,对抗争群众许诺解决问题。虽然胡温政府把关心群众列为头等大事,但却不谈缓和冲突、避免抗争行为发生的根本解决办法、也就是如何引入民主监督机制的问题。”
新德意志报也注意到中国社会矛盾正在激化。该报指出,胡锦涛在全面执政后的两年半时间里,用“建立和谐社会”的政治口号代替了前任单一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策,意图以此促成社会安定:
“党和国家机器、经济、财政管理和司法中存在的腐败是通往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它起着瓦解一切的作用,不仅阻碍而且破坏了许多良好政治方案和意义深远的政治决策的贯彻,腐败和地方干部的尸位素餐造成了国内日益增多的动荡。
为解决这个问题,胡锦涛采用他当年在地方上工作时的方法,由党的机构实行监督。中央和各省的关键部门已逐渐由‘他的’人占领,他要求下属绝对忠诚、熟悉各项事务。
同时,胡锦涛完全允许新思维的存在,也为舆论形成和发表提供了空间。中国的媒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多采、生动活泼,中国的读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能了解这么多的灾难、抢劫和干部腐败的情况,但是他们不能对这些事件开展活跃的政治讨论,对现行制度的疑问和批评甚至受到压制。社会稳定平和是最高原则,这样,政治上实行新闻检查,个人言论自由就退到了次要地位。”
本文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