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专家看中国宇航
2013年6月10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如果天气情况允许,三名中国宇航员将于周二乘坐"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太空站进行对接。此前加拿大宇航员哈德菲尔德(Chris Hadfield)从国际空间站发回的视频在YouTube上大受欢迎,此次中国宇航员也计划在天宫一号太空站与中小学生进行科普对话。
自2003年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完成"神舟五号"飞行至今,中国载人航天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从最初简单的载人飞行,到现在的太空对接,中国航天领域的发展有目共睹。与此同时中国的老牌太空对手美国似乎无心竞争,改变了发展重心。美国在这方面缺乏国内政坛支持,同时也无心与中国合作。
美国海洋军事大学的中国太空计划专家约翰逊-弗里兹(Joan Johnson-Freese)表示,中国是在作长远计划。"美国对此视而不见拒绝与中国合作,并不会减缓中国航天的发展步伐。"
为未来的大型太空站做准备
相比较以往的飞船,配备长征2F号火箭的"神舟十号"更安全可靠。按计划三名宇航员将搭乘飞船进入天宫一号太空站,并计划在太空站逗留12天。这也是为计划2020年推出的更大型的太空站做准备。包括一名女宇航员在内的三名机组成员将测试对接工作以及空间站生命支持系统,以完善未来更大型的空间站项目。
天宫一号自2011年9月发射入轨以来,曾与"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进行过对接,其中"神九"也搭载了三名宇航员。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天宫一号太空站的设计使用寿命为两年,目前已经处于寿命末期,不过目前太空站的状况良好。
大胆的太空科普
效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做法,中国希望将一直与军工挂钩的航天项目带入普通人的生活,通过科普激发民众探索太空的兴趣,继续支持国家这方面的预算支出。太空授课其实是非常大胆的一步。截至目前,中国宇航员虽然经常参加公开活动,但与老百姓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1992年以来中国已经培养了21名宇航员,其中包括过去三年招募的7人。此次"神十"35岁的女宇航员王亚平曾在2008年负责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消云减雨工作。
过去十年,中国的载人航天很大程度上复制了美国和俄罗斯的技术和办法。先尝试单人任务;之后双人飞行;然后是"神九"时的三人机组进行交会对接,三人中包括一名女宇航员刘洋。
打造中国新国际形象
相比较当年美苏间带有明显竞争性质的发射,中国航天更强调稳扎稳打避免事故和人员伤亡,维护航天事业在民众中的威望。虽然中国的发射次数不多,却每次都有巨大进步,原因之一就是无需如同当年美苏那样面对"征服未知"的巨大挑战和竞争。
澳大利亚作家、负责监控中国项目的太空分析师琼斯(Morris Jones)称,中国不需要再进行最初最基本的研发工作。而约翰逊-弗里兹也表示,中国的航天计划虽然没有带来直接经济收入,但它给中国带来了可观的国际威望,调动了人们对于科学工程技术的兴趣,有利于中国军方火箭和远程控制系统的研发,帮助中国从"只善于山寨国际名牌的形象中"脱离出来。
未来的图景
这次的发射被看作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一个转折点,未来的七年中国将致力于打造大型的天宫二号太空站。与天宫一号两年的使用寿命不同,天宫二号将是一座长期太空站。过去两次与天宫一号的对接都被看作是试验,从这次"神十"开始, 太空飞船将成为"定期班车"。
未来的空间站将重60吨左右,略轻于上世纪70年代NASA太空站,约为16国国际空间站重量的六分之一。由于美中政治上的分歧以及中国航天和军工的紧密联系,16国国际空间站中不包括中国。
约翰逊-弗里兹表示,中国目前也开始着手登月计划。GlobalSecurity机构的中苏航天项目专家维克(Charles Vick)表示,中国目前侧重于长征5号火箭的研发,以启动未来的天宫二号太空站,"重心从短期项目转移到研发未来系统上"。另外维克补充道,中国军方在其中仍然扮演总指挥的角色,"中国太空计划一直强调的是特定科技的研发"。
来源:美联社 编译:万方
责编: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