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外文摘:美国抛弃台湾会增加更大战争风险
2023年10月1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美国总统候选人怎么不辩论中国议题了》,作者Gabriel Scheinmann(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协会执行董事)和David Feith(新美国安全中心兼职高级研究员)指出,2024年总统选举是美国从中国带来的双重震撼中惊醒后的首次大选,然而,候选人对这一话题的讨论却少得可怜,让人讶异。
文章指出,低估中国风险是美国长期以来的战略错误。中国面临内部挑战,包括经济增长放缓,出口下降,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但中国抱有敌意,也具有能力--中国的经济和技术实力远超冷战时期的苏联--而美国没有做好应对准备。
文章回顾了共和党候选人对美军是否应当保卫台湾免遭中国侵犯的态度。据报道,特朗普在担任总统期间否定了保卫台湾的设想,此后他一直态度模糊。德桑蒂斯(Ron DeSantis)同样一直是含糊不表态。克里斯蒂(Chris Christie)表示,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他将动用美国军队对抗中国。黑莉(Nikki Haley)则承诺"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卫台湾,就像我们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卫乌克兰一样",这种说法回避了美国是否会参战的问题。拉马斯瓦米(Vivek Ramaswamy)的立场在两周内转变了三次。其他人的立场也没有比他明确。作者指出,危险在于,抛弃台湾会增加今后爆发更大战争的风险,让中国政府更有胆量攻击其他邻国,也更有胆量威吓被弱化的美国。
中国对台湾"大交流时代": 主题更软、扎根更深
台湾《报导者》发表文章《中国"大交流时代"文化软攻势如何瞄准台湾"首来族"?学生怎么想?》,作者孔德廉写道:在中国锁定"首来族"台湾青年进行的首波交流里,主题变得比过去更加软性,从文化、生活和兴趣层面拉近两岸青年的距离,并以优惠政策吸引台湾学生就学及就业;另外,这种交流也扩展到为台湾儿童及少年发声的儿少代表上。"大交流年"里,"主题更软、扎根更深"已成趋势。
这篇报道访问了几位在今年夏天陆续参与两岸交流营队的台湾青年,其中一些青年抱持着对古迹的兴趣,单以行程来看调性相对温和,应该没有太政治化的困扰。一位访问者说,"很多地方都没有去到,行程表只是参考,像一开始说是要去北京大学,结果后来变北京体育大学。"另一趟行程里,有台湾团员认为,"我觉得台湾人都很愚蠢,到中国我才感觉自己的无知。"另外一位阿哲立即起身反驳,单纯的交流变成两岸优劣的辩驳。
有团员指出,正常的交流是"把自己的看法、观点跟立场表达出来,你也要听对方在想什么",但今年许多新开展的两岸交流活动中,他看到的不是"交流",而是"强迫购物",卖的不是实体商品,而是单一的政治思想。"我们听过不少单位行程很松,让你一开始不疑有他。就一天写个3个行程,去了你才发现怎么活动多出很多,甚至有些根本就不写,直接开车把你载进去,很像廉价旅游团的购物点,没买够不准出来。"
中国地下史学家的奋斗有何意义?
1959年,中国西北城市天水的一群大学生开始了一场螳臂当车的计划。当时中国正处于"大饥荒"时期,这场由政府政策引发的灾难导致了多达4500万人死亡。这些年轻人亲眼目睹了农民饿死和吃人的场面;也看到了政府如何残酷惩罚或杀害上访求救者。他们决定办一本杂志《星火》。他们将文章刻在钢板上,并在当地官员帮助下用油印机印刷。《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著名记者、作家张彦的文章《星火不熄:"铁拳"也不能粉碎的中国地下史学家运动》,讲述被淹没了的这段反抗故事,以及中国记者江雪走遍中国,记录这本被遗忘的出版物的经历。
这本杂志没能出到第二期。几个月之内,与该杂志有关的43人被逮捕。三人后来遭处决,其余人都被送去劳改多年。文章指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地下历史学家就一直存在,但在共产党统治的前50年里,他们都是孤立的个体。他们的文章、艺术作品和书籍很快就被安全机构没收。他们甚至常常不认识彼此。张彦认为,他们是中国最聪明的一批人,其中有大学教授、独立电影制作人、地下杂志出版商、小说家、艺术家和记者。有些人可能被视为持不同政见者,但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处于体制内,始终从事的是体制内工作,拥有财产,有家有口。他们冒着失去事业和前途甚至是牢狱之灾的风险,出版秘密杂志、禁书和独立纪录片。
文章写道,在追求使命的过程中,江雪经常被问到自己的作品是否真有任何意义。一位同行告诉她,她的作品有道德价值,但实际上还是无关紧要的。写中国历史能写出什么结果呢?"但我不同意,"她说。"只要尝试了就有意义。我想在一个不正常的社会里做一个正常人。"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着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