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艺术展黯然谢幕
2012年3月30日(德国之声中文网)特地赶到北京参加闭幕式的德国外交部国务部长皮珀(Cornelia Pieper)再次赞扬此次展览的象征意义。皮珀在讲话中说,在过去十二个月中,这个"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中德之间跨国文化合作的典范"接待了约45万游客。对此德国一台驻中国记者柯欣娜(Ruth Kirchner)表示,游客量不一定是展会成功举办的证明:"从德国的角度来看,45万人的来访人次听起来不算少,不过要知道,对于一个人口约2200万的城市,而且展期不是一两个月,而是一年来说,这个访客量相对来讲并不大。"
另外一位驻京记者坝石(Bernhard Bartsch)也对这次展览提出了批评。对于他来说,问题主要出在展览的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他说:"中国国家博物馆根本没有举办艺术展览的传统。另外近年来一直是闭关的状态。换句话说,它不是服务于北京人,而主要是为官方游客群体服务的。展览想达到的观众层面根本没有达到。"
没有内容的空想?
《启蒙艺术展》拉开序幕后一直备受争议。开幕式是由德国外长韦斯特韦勒(Guido Westerwelle)主持的,他此行随团代表中原有一名策展人史蒂曼(Tilman Spengler),可因被中国拒签,未能随团赴京。史蒂曼曾发表过赞扬刘晓波获和平奖的颂词。此后,展览开始不久,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就被逮捕,被消失了两个月。这位艺术家多次对《启蒙艺术展》提出了尖锐批评。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他表示,整个展览只是一个"面子工程":"展览官网上说,此展是所谓的文化交流的一个象征。而事实上,这个项目纯属浪费金钱和时间。"
就在几天前,中国政府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关闭了艾未未工作室成员、摄影师赵赵的摄影展,再一次突显独裁政治的强权。
曲意逢迎求改变
德国方面对于史蒂曼被拒签以及艾未未被捕或多或少保持了沉默。"通过接近而得到改变"始终是一句座右铭。而坝石把这一战术称成"通过曲意逢迎而得到改变"。他说:"现在这个时期的外交政策注重以和为贵。在某种程度上,也不能无条件地一味追求和谐。如果他们特别是在艾未未事件的背景下,更为支持在中国的一些独立声音就好了。"
而展出的目的从一开始就定义模糊。柯欣娜还记得在展览举办前与博物馆长们的对话。他们的言语中有着暗藏的信息。当时还是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馆长的马丁暵尢兀Martin Roth)强调,没有一个展览是非政治性的。不过,渐渐的,博物馆代表们的言词也变得谨慎温和了起来:展览是非政治性的,主要展示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艺术。
可是,中国到底需不需要德国式启蒙?毕竟,大多数中国人非常清楚地知道,他们国家的问题是什么。
欧洲18世纪的启蒙之风无声无息地飘过北京,中国媒体上也鲜有对《启蒙艺术展》的报道,连赠送入场券也提不起人们对展览的兴趣。对于艾未未来说,整场展览就是一出闹剧,他说:"同行的艺术家、作家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展览。德国人应该吸取教训,在未来要举办小型项目。"
批评者在一点上态度一致:在未来,德国要对自己的"登场"更加有信心,要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作者:Phyllis Kuhn 编译:文木
责编: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