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冬、可夏的北京赢了!
2015年7月31日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其它申办国因为财务或政治原因纷纷退出2022年冬奥会的竞申后,当地时间(7月31日)周五傍晚18点,围绕北京和阿拉木图的这场“拉力赛”终于决出胜负。北京在成功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后,再次赢得奥运会主办权。
美国有线电视CNN现场转播画面显示,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宣布投票结果前感谢了竞申国对此次竞申作出的努力和合作,他在宣读投票结果时说,尽管如此,获胜者只有一位——北京。
德新社报道的计票结果显示,共85位国际奥委会委员进行了投票,结果是:北京以4票的优势险胜阿拉木图。北京获得44票、阿拉木图获得40票。
“有害无益的错误决定?”
国际奥委会周五公布投票结果后不久,人权组织提出强烈谴责。 德新社的文章称,哥廷根德国人权组织“受迫害民族协会(GfbV)”认为:“国际奥委会的这一决定违背奥林匹克理念,对中国人权问题的解决有害无益。”
该协会的中国问题专家德利乌斯(Ulrich Delius)说:“这个错误决定将使中国数百名人权人士被关押,甚至付出生命,原因是冬奥会开始前,中国当局将对维吾尔人、藏人和蒙族异议人士,以及民主支持者进行新一轮的打压。”
庆祝背后的责任
对北京和张家口联合举办2022年冬奥会,有网民指出这是劳民伤财的举动。新浪微博的一位网友发表评论说,“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后,现在还有好几个奥运场馆都和废墟没啥区别。之后的维护价格也不菲,这些都算到收支项目中去了吗?”
该名网友还举例说,“挪威是北欧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世界前几名。人家挪威都不愿意承办,你(中国)人均收入100名以后还举办什么?”
类似的质疑声不只中国网民。实际上,在北京启动申办2022年冬奥会一开始,就有国际社会、人权组织和环保组织提出抗议。有人权组织认为,从2001年北京申办2008夏季奥运会开始,国际奥委会就认为,奥运会能够帮助改善中国的人权状况,但事实恰恰相反。
此前,一份呼吁国际奥委会"不要选择北京"的网络请愿书也表示,中国正面对"自2008年以来前所未有的人权危机"。
在社交网站中,网民一方面希望冬奥会在自己的国家主办,另一方面也对当局能否兑现承诺感到担忧。面对民众对环境和空气污染的焦虑,北京冬奥申委会环保部部长方力此前对国家媒体承诺,“北京制定了一个长达5年的洁净空气计划,以确保运动员呼吸到洁净空气。”
一位名为“张家口人”的网民就此表示,祝愿北京取得冬奥会主办权,希望冬奥会结束后北京和张家口能继续保持“奥运蓝”,“别像2008北京奥运后那样,雾霾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