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内的改革先锋——赵紫阳
33年前,“六四”民主运动以遭到军队镇压而告终,赵紫阳的下台是其中核心的一幕。赵紫阳作为早年的“土改专家”,后来成为了中共党内的改革先驱,在六四后又遭到了罢黜,一直到去世都被软禁。中国官方至今对赵紫阳讳莫如深,但有关他的讨论却始终未曾停息。
土改专家
赵紫阳19岁时(1938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属于抗日敌后战场的晋冀鲁豫边区任职。国共内战期间,他在家乡河南滑县开展土地改革工作的成就及经验获得了党内的高度关注,获得了邓小平等人的赞扬。图为1949年赵紫阳(左一)与南阳地委领导成员合影。
思想转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紫阳调离河南,前往广东参与土地改革工作,一改当地“温情主义土改”,转而推行“疾风暴雨式”的土改,造成不少冤假错案。晚年赵紫阳对此颇有悔意。也正是这期间,他受到上司陶铸的影响,其极左思想开始了转变。大跃进后,赵紫阳对“共产风”进行了批判,着力稳定广东的经济局面。图为1962年,赵紫阳(右三)在广州
“要吃粮,找紫阳”
1965年初,46岁的赵紫阳成为了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是全中国最年轻的省级“一把手”。在之后发生的文革中,赵紫阳也遭受了重大冲击,被造反派夺权、拘押,随后下放劳动。后来又得到了总理周恩来的庇护。1975年,一度复出的邓小平将赵紫阳调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在四川三年任职期间,赵紫阳放宽经济政策,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序幕。
经济改革
1978年,赵紫阳离开了四川,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随后,他成为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成为了权力中枢的一员。推动经济改革的赵紫阳,与主掌军权的邓小平、主导平反政治冤案的胡耀邦一道,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批旗帜人物。赵紫阳主导的逐步摒弃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被认为是后来市场化的基础。
外交转型
赵紫阳任国务院总理、主持经济期间,中国开始与世贸组织的前身关贸总协定接触。中苏关系也在这一时期开始缓和,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更是进入了“蜜月期”。中国还放弃了“输出革命”的意识形态外交,改写了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同一时期,赵紫阳还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路线斗争
赵紫阳认为,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密不可分。80年代后期,他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一起推动了民主化、透明化等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但是遭到了党内的很大阻力。1987年,胡耀邦受到“纵容资产阶级自由化”指责,被党内元老逼迫辞职,于是赵紫阳接任了总书记职务。他以邓小平提出政治改革的言论为后盾,想要进一步推动政治开放;还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反左。这些姿态都引起了党内左派的强烈不满。
权斗失势
1989年六四事件让中共党内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达到顶峰。赵紫阳在权力斗争中失败,邓小平表态要“反自由化”,并且提出要在北京市区戒严。5月19日,已经失势但依然在职的赵紫阳来到天安门广场,与示威学生对话。这也是赵紫阳最后一次公开亮相。当时陪同赵紫阳来到天安门广场的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多年后也成为了国务院总理。
软禁至死
六四事件之后,赵紫阳被解除一切职务,仅保留了党籍。虽然1992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再次启动,但赵紫阳本人则继续处于被软禁状态,一直到2005年1月17日病逝。而赵紫阳重视的政治改革,也与他本人的名字一样,至今都是中国的“敏感词”。中国官方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极少提到赵紫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