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香港媒体报道摘要(2005年5月26日)
2005年5月26日今天的香港《太阳报》发表署名文章,题目是《吴仪突然被召回国:中日高层是否存在误判?》。文章写道:“一系列迹象显示,四月二十三日胡锦涛与小泉在雅加达峰会之后,中方原本对于落实胡锦涛峰会时提出的关于发展中日政治关系的五点建议,抱着极大的希望。……但与此同时,就在吴仪访问日本期间,日本方面出现了……小泉表示将“以私人身份参拜靖国神社”,而且石原登上与中国存在主权争议的岛屿。在这种情况下,中方自然认为,日方“很不给面子”,尤其是不给胡锦涛个人面子。于是,才有了周日晚上胡锦涛在会见日方代表团时使用“中日关系可能毁于一旦”这样重的语言。”
文章写道:“ 吴仪突然自东京被召回,相信是令吴仪自己都感到十分突然的事情,也令她在日本社会难以交待。虽然中方的感受完全可以理解,但这里的第一个问题是:以这种方式召回可谓胡锦涛或温家宝特使的吴仪,在外交上是一个十分唐突和不得体的举动;而且,既然是以召回吴仪表示对小泉坚持参拜靖国神社的不满,那幺为什幺一开始不明说,而还要称所谓的“吴仪回国与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无关”,以致于到了晚上才由外交部发言人表明立场?这显然不能以所谓的亚洲人礼貌方式来解释。”
文章接着写道:“如果说,上面只是中方在危机来临之际的惊慌失措表现,那幺下面的第二个问题可能就更为重要,那就是:中日高层在此次风波中,究竟有没有误判的可能?当然,以强硬派的观点来看,当小泉表示仍将以以私人身份参拜靖国神社之后,吴仪若仍按原定计划会见小泉,不是示强,而是示弱,所以当然要给日方一个下马威。……之前有论者提出观点,对日本国内政治势力须做仔细分析:日本国内存在理性、健康的力量,应成为中方依赖的对象;大多数日本国民应成为中方团结的对象;象小泉这样的机会主义政治家应成为中方争取的对象;而只有象石原这样的极右政治家才应成为中方孤立的对象。从最近一段时间的情况来看,自从去年胡锦涛和小泉在智利会见之后,小泉一直没有对参拜靖国神社问题表态;上月胡锦涛提出五点建议之后,小泉最近表示“将以私人身份参拜”,显然已是有所退让,这是中方必须看到的一个进步。至于石原石原慎太郎,这是日本极右势力的代表,中方须谨慎处理的是,绝对不能把小泉朝石原方向推,而要尽可能地争取小泉保持中立或右翼偏中的立场。”
香港《苹果日报》今天也刊登署名文章,题目是《吴仪不见小泉的好处》。文章说:“对吴仪而言,一旦她与小泉握手言欢,而她回国后小泉又立即参拜靖国神社,对她的仕途无疑会是致命的重击。犹记得前总理朱镕基九九年初上任伊始,美国指摘中国窃取美国核技术的风波正闹得不可开交,朱坚持如期访美,为美国人“消消气”,最后不但无法与美国签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回国不久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还被美军的导弹炸毁,三名中国记者死亡。结果,反美怒潮席卷全国,朱成了“替罪羊”,在内部受到严厉批评,部份权力被夺。”
《苹果日报》的文章写道:“对胡锦涛等中共领导层来说,暂时弄僵中日关系其实也有好处。第一,暂时纾缓内部的反弹。上月二十三日,胡锦涛与小泉在耶加达见面后,中共开始全力扑灭国内的反日活动,惹来党内外的批评,胡等人受到很大的压力;……第二,暂时弄僵中日关系,有助北京增加对日的回旋空间,特别是日本“入常”问题。北京迄今仍未就日本争取在今年九月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事表态。事实上,几乎全国都反对日本“入常”,北京在此事上进退为难:支持则与民意为敌;反对则令中日关系彻底破裂。如果中日关系正常,北京实在不可能反对日本“入常”,只能支持或保持中立;相反,中日关系一旦陷入僵局,北京公开反对日本“入常”的压力大减,至少也可以是其中一个选项。”
与此同时,今天香港媒体对于吴仪取消与小泉会面的真相又有新说法。据《太阳报》今天报道,台湾总政治作战局局长胡镇埔上将上周也秘密赴日,商讨“台日区域安保”。《太阳报》引述熟悉日台关系的人士称,过去从未听说日本同意台湾上将级官员前往访问日本的先例,若胡镇埔真的获准成行,足显示日台关系已愈来愈密切。
亲北京的香港《文汇报》本周破天荒地报道,美国家民主基金会数百万元资助中国异议组织。报道说,为了在全球鼓吹和推广民主、自由和人权,美国政府每年为“国家民主基金会”拨款4,000万美元(约1亿3千万港元)。
报道写道:““国家民主基金会”提供的资助大多用于推动中国民主、人权、新闻自由和劳工权利,这些经费大多是通过流亡在美国的异议组织来落实的,基金会每年组织“专家们”对这些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考评,效果好的予以保留或增加资助,执行效果差的被淘汰。“国家民主基金会”促进中国乡村选举的资助是通过“共和国际研究所”来实现的,用于推动香港政治改革和政党建设的资助主要是通过“国际事务国家民主研究所”来执行,后者在香港设有办事处。”(报摘:邱震海)
本文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