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考題涉日本侵華史 官方轟傷害民族感情惹爭議
2020年5月1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周四(14日)開考的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歷史科有一道這樣的必答題,要求考生根據參考資料作答:「『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你是否同意此說?」
當中涉及的1900至1945年間,正好是日本佔領中國東北及其後全面侵華的時期,引起親北京的建制派陣營和港府官員注意,連中國外交部也介入。
港府促取消試題
事件一天內火速發酵,《明報》及《香港01》報導,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周五(15日)舉行記者會,要求負責舉辦考試的考評局取消該試題,屬史無前例之舉。他多次批評試題設計偏頗,嚴重傷害在日本侵華戰爭造成大量喪生的國民感情與尊嚴,對此深感遺憾,更明言題目沒有討論空間,「答案只有弊,不會有任何利」。他指教育局下周一(18日)會派員到考評局調查出題機制。
有記者追問,考生除援引資料外,也可引述歷史知識作答。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陳碧華回應稱,題目提供資料選材已有傾向性,「讀歷史要嚴肅,有敬意態度,有些歷史事件不可以開放討論」,又強調不少學者已有共識,這條題目應教學生國民感情丶民族歸屬感,以及中日關係方面的合作丶衝突。
事件震驚香港全港各界,有香港網民指取消題目對考生不公平,又質疑類似題目幾十年來都很常見,這次是「學術問題政治化」。有網民指出,題目是問1900至45年,「又不是問『日本侵華是利多於弊』」丶「難道抗日戰爭打了45年?」。也有人反問「還有什麼科目不會傷害中共和中國民族感情」,認為如果連歷史討論也不準,「怪不得香港教育越趨墮落,學術自由已死」。
學者:文革2.0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強烈譴責當局做法,批評是對教育專業的再次嚴重踐踏。《蘋果日報》也引述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形容,教育局打擊考評局的專業性,以後學者或資深教師受邀出試題時卻步。他又指,試題要求考生論證,除了提供的資料也要運用自身歷史知識,學生可以回答「弊多於利」,但當局只將問題無限放大,政治意圖凌駕了教育。
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在社群網站形容,文革2.0來到香港,由批判歷史教育掀起序幕,鴉片戰爭丶中日歷史關係忽然變成「敏感議題」,會因為傷害民族感情被上崗上線批鬥,如同文革1.0姚文元批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掀起序幕。
引用3篇史料
香港中學文憑試相當於「高考」,除了中丶英丶數和通識4個科目,包括歷史在內的其他科目都是選修科。負責出題的考評局是財政獨立的法定機構,其中歷史科的審題委員會包括大學教授和學科專家。
涉事考題為歷史考卷常見的開放式題型,目的是考核學生選用及組織史料的能力。當中的參考資料包括1905年日本法政大學校長的一篇文章,1912年黃興寫給日本政客信函,以及1912年日本三井財閥借款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條款。親北京陣營認為,當中2篇資料傾向日本立場。
中學教師:99%會答弊多於利
然而,中學歷史科教師Patrick Wong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有關題型非常普遍,某某歷史事件「利多於弊,你同意嗎?」也是一貫問法,不理解為何會被大做文章。他指出,歷史科訓練學生分析史料的效用與限制(usefulness and limitations),「給數段片面的參考資料,就是為了給學生評論資料的用處和問題」。
他表示,題目涉及年份為1900至45年,當中1900至20年日本有很多經濟投資在中國,中國人也學習了日本的憲制改革並出現留學潮,其後發生日本侵華丶抗日戰爭的傷痛,「的確正反兩面都有,局長說只有弊丶沒有利是公然無視史實,毫不專業」。
他續分析,雖然涉事題目提供了較正面的資料,但回答「利多於弊」其實相當困難,因為史料並不足夠,「大家都知道抗日歷史,相信99%學生也會答弊多於利」。他又強調,評分準則重視正反兩面,「資料給你正面,你就要想想反面,所有考生都知道要答反面才會高分」。
官媒:引導學生做漢奸
這道行內人認為是平平無奇的題目,卻引起親北京陣營極大反應。周四(14日)中午考試結束後,中聯辦旗下報章《大公報》及《文匯報》就引述立場親建制的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教聯會)副主席穆家駿指,題目帶有極強傾向性,「若讓學生作答同意觀點,是引導學生做漢奸」。
教聯會其後發表聲明指,懷疑考評局評核發展部經理(歷史科)楊穎宇的政治立場影響到試題的設置。《文匯報》報導指,曾有讀者爆料稱楊穎宇在Facebook個人帳戶多次發表扭曲歷史言論,指「沒有日本侵華,哪有新中國?」,將「港獨」分子黃台仰類比為孫中山。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當晚亦以《香港今日「高考」題「引導學生做漢奸」?!》為題發文批評楊穎宇的個人言論「仇中」丶違背《基本法》,並斥有關試題「立場歪曲丶傾向性極強」。
外交部:教育不可成為「無掩雞籠」
到了晚上,中國外交部駐香港公署更在Facebook專頁發帖,引述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前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教育不可以成為「無掩雞籠」(廣東話諺語,無掩雞籠自出自入,意指沒人管)。
香港考評局周五(15日)凌晨發聲明回應事件,指十分重視外界意見,將嚴肅跟進處理,但強調歷史科考試剛完成,仍未開始閱卷程序,目前不宜就試題作出評論,恐影響閲卷的公平公正,有損考生利益。
毛澤東曾感謝日軍侵華?
事件意外地引出歷史討論,有指中國外交部編纂的《毛澤東外交文選》中,毛澤東曾至少3次感謝日軍侵華,1961年會見日本社會黨議員黑田壽男時曾指「如果沒有日本的侵略,我們現在還在山裡,就不能到北京看京劇了…日本壟斷資本和軍閥給我們做了件『好事』,如果需要感謝的話,我倒想感謝日本皇軍侵略中國」。
他又曾稱,中共趁日軍侵華時建立多個根據地,為「解放戰爭創造了勝利的條件」。
北京:香港教育要「去殖民化」
香港學生一直被指缺乏國家認同感,2012年時任特首梁振英曾力推「國民教育」,但民意強烈反彈,引發由黃之鋒等中學生率領的「反國教運動」,有關課程最終擱置。
2014年佔中後,建制陣營多次指社會動亂元兇是在中學取消中國歷史作為必修科,以及加入旨在培養批判思維的通識教育,鼓動了學生參與公民抗命。中國官媒也多次指香港教育要「去殖民化」,曾多次傳出中國歷史科要大幅「加厚」中共史及49年後新中國發展歷程,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為止,剛好避過觸碰1989年六四事件的敏感話題。
2019年反送中運動中出現大量年輕面孔,香港獨立的呼聲也比以往高漲,整頓教育被指再次成為官方的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