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觀察:敢於"亮劍"的"大外宣"
2018年10月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試想一下這樣的情景:北京,全國黨代會,習近平正在台上講話,說什麼以民為本,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抵制西方文化,台下一名外國記者站起來怒吼--沒錯,是官員正在講話,不是記者會;也沒錯,他/她站起來不是提問,而是怒吼--"你撒謊!你反華!你女兒讀哈佛!你家人連中國人都不是。其他人都是走狗!"工作人員上前阻止,他/她伸手"啪!啪!"兩個耳光……琳事件激發討論:如何看言論自由?
如果你要去猜想CCTV駐倫敦記者孔琳琳女士的反應--因為她曾經譴責國外記者不守本分,立場先行,干預中國政治,前幾天卻在倫敦英國保守黨年會上演出了上面描繪的一幕--那未必太戲劇性了。我們還是來猜想一下中國輿論的反應吧:從人民日報到微信朋友圈,一定都非常嚴肅地討論起記者的倫理規範來,譴責和嘲笑這位記者連基本的從業資格都沒有;同時法律也突然正經起來,專家們一絲不苟地討論擾亂公共秩序、尋釁滋事、故意傷害和驅逐出境等法規細節。
小粉紅們多年追求的境界
假如真的發生這樣事情,當事記者的行為的確值得討論,而且要接受法律後果。但是,輿論那樣認真的討論卻未必是認真的,只要看看今天中國從上到下如何盛贊孔琳琳的愛國壯舉,就知道有時候"中國人民"如何假戲真作。孔琳琳以記者身份去抗議,以辱罵方式表達意見,以拳腳替代言語,被國內輿論稱讚為"戰狼似的女記者","厲害了我的記者","該出手時就出手",其實並不讓人感到意外。這是國內小粉紅們多年追求的境界。比如,他們翻牆登錄國外社交網站,並不是為了做真正意義上的用戶,而是為了襲擊某人或者某機構。他們整天叫嚷著要肉身翻牆去國外"亮劍","犯我中華,雖遠必誅",事實可能是連北京都去不了。
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人真的如此智商堪憂。他們當然知道,這些"愛國壯舉"是世界上最好的笑料,滑稽到除了贊個"厲害"實在無話可說。目前國內網路上的聲音,不過是一種聲音的放大,其餘的聲音遭到了壓制。一個最新的例子是,外交部、《環球時報》和他們口中的"中國人民"對瑞典飯店"辱華"事件的嚴正抗議言猶在耳,另外一些"中國人民"就已經把事件所涉的那個墳場當作旅遊勝景,紛紛前往,摹仿事件主人公倒地裝死、撒潑,拍下照片發社群網站消遣。
"包容多元"與敢於"亮劍"
前文舉例對比也許能說明一些問題,但其實有不公平之處:其一,孔琳琳受官方媒體派遣,官方媒體並非真正的媒體,而是代表一黨之利益,而且對黨"絕對忠誠",這是他們高調宣傳、人人皆知的事實。其二,我相信每年黨代會或者"兩會"上,的確有很多西方記者希望有機會振臂抗議,或者以提問的方式表達了抗議。抗議的價值觀不同,並非相對平等。從職業要求上說,西方記者為真相、平等、自由和公義而工作,而探索,而憤怒,中國官媒記者為贊頌一個專制政黨而工作,而探索,而憤怒,並非"誰都有權利表達意見"這樣的說法可以籠而統之。
這些年,面對西方的自由民主價值觀,中國官媒的主要辯護理論就是價值相對論:多元、包容、文化相對平等。可笑之處在於,無論是之前放之四海而准的馬克思主義,還是今天的價值相對論,這是來自西方的價值。"多元包容"正是他們所要抵制的普世價值之一。
更荒謬的是,中國政府希望西方對自己"多元包容",但並不真的在乎多元包容。這不僅體現在對國內不同聲音、不同階層、不同種族的嚴酷打壓,而且體現在耗資巨大的"大外宣"政策。孔琳琳的粗鄙,讓人不禁懷念起正在大牢裡芮成鋼來。那位前CCTV記者,至少還假裝提問來表達愛黨之情。
也許這裡面有個人風格的差異。但是,不僅如此,敢於"亮劍"是從內到外的政策。孔琳琳的"壯舉"不過是它在"大外宣"領域的一個碩果而已。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