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遍地開花的示威藝術

李幸璇2014年10月23日

在街上爭取民主的同時,形形色色的示威藝術品在香港應運而生。為了不讓這些藝術品隨著時間流逝,或因清場而受到破壞,一群致力於藝術的學者及藝術家正努力守護著這些歷史的記錄。

https://p.dw.com/p/1Db1s
香港市民在銅鑼灣用七彩的雨傘拼成了一把大型雨傘圖片來源: Ed Jones/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抗爭運動已持續了近一個月,雨傘漸漸成為了這次香港抗議的象徵。撐著雨傘,市民從暴雨到烈陽、從警棍到胡椒噴霧都可以抵擋。雨傘開遍滿街,街頭的示威藝術亦隨此遍地開花。香港街頭,彷彿成為了一個公共的藝術展覽會。其中一個比較為人所知的,是12尺高、撐著黃傘的木製 "雨傘巨人"。路上,亦有人在地上涂鴉或摺紙傘。一群學者、藝術行政人員以及一群藝術家因此發起了各種計劃,希望保存因應佔領運動而生的一些街頭藝術。"雨傘運動視覺文化庫存計劃"、"雨傘運動藝術存庫"等倡議組織相應而生。

"從藝術角度來看,這次運動是一個藝術大爆炸的狀態。"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兼"雨傘運動藝術存庫"發起人之一黃國才博士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他認為這各式各樣的表現手法跟道路空間突然釋放有關。"市民透過自律加上藝術去展現了多元化的表達精神,例如不同雕塑、海報、摺紙、貼滿了字條的連儂牆(Lennon Wall)、路牌、粉筆畫等等,多元到不得了,非常有趣。"

Proteste in Hongkong 04.10.2014
貼滿了過千字條的連儂牆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A. Ogle

黃國才解釋,這些多元化的藝術是因為運動是學生與青年人主導,而青年人的設計能力很強。他又指,香港過去比較實際功能主義,經濟主導,不講基本訴求以上的東西;在過去,香港亦是移民都市。"但現在十多二十歲的人在香港長大,香港是他們的家,這片土地跟他們的身體有很強關係。因為這麼愛這片土地,所以他們才會參與運動。他們所見到的中國,相對沒什麼自由,思想上跟人身上都受到很多鉗制,他們不想香港變成這樣。"

不過,在旺角佔領區的很多藝術品已經因為跟警方的衝突而受到破壞。不同藝術家亦已同意義工拆除部分在街頭的藝術品。只是,要找一個地方儲存這些歷史的見證一點不易,不少博物館也拒絕接收它們。"雨傘運動藝術存庫"另一位發起人麥格根(Meaghan McGurgan)表示,他們曾經聯絡過不同博物館,但對方不是不回覆,就是說藝術品政治性太強,他們不會接受。

Hong Kong Protest und Kunstwerke 11.10.2014
「運動是學生與青年人主導,而青年人的設計能力很強」圖片來源: Ed Jones/AFP/Getty Images

博物館不願插手,有十多間的畫廊卻願意補上,幫忙暫時接收示威藝術品。"雨傘巨人"等可以直接搬運的藝術品應該不是問題,但連儂牆這種貼滿了過千字條的藝術,是一個難題。"我們已經從遠處拍下了一些大型的照片,把牆分成了不同部分。有需要的時候,我們可以把牆像拼圖搬拼回來,"麥格根表示。她又指,要是情況真的危險到不能安全地移出藝術品,組織的義工會盡他們所能,記錄下破壞這些"美麗事物"的過程,然後加到正在他們建立的電子訊息庫當中。這個存檔平台嘗試記錄香港街頭的各樣的示威藝術,當中也抱括一些可能會遭到破壞的作品。

另一個致力於保存示威藝術的倡議組織"雨傘運動視覺文化庫存計劃"亦在致力記錄民眾在街頭的情況。組織其中一位發起人黃宇軒表示,他們正在和義工記錄民眾如何在街頭形成一個個群體,以及他們如何改變了佔領的空間,從被改掉的路牌、政治人物的肖像,到示威者休息的帳篷也一一被記錄下來。

Hong Kong Protest und Kunstwerke 23.10.2014
市民用不同手法表達訴求,從海報到雕塑,非常多元化圖片來源: Philippe Lopez/AFP/Getty Images

黃國才在接受法新社訪問時曾指,他不知道香港的未來會如何,但現在情況相當令人憂慮。"要是真的這樣下去,那25年後的孩子起碼要能看見當年的世界-一個曾經高度文明的、充滿希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