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佔中」下的另一幅港式風貌

2014年10月9日

機動車道變成步行街、城市野餐區和藝術區、小鳥的叫聲代替了城市的喧囂……這都是大規模「佔中」抗議活動中衍生出來的新現象。有一些香港居民頗為享受。

https://p.dw.com/p/1DSRQ
China Hongkong Demonstrationen Studenten und Regierung einig über Verhandlungen
圖片來源: Reuters/C. Barria

(德國之聲中文網)「佔中」示威封路,民眾生活受到影響發出不滿,商家也抱怨生意受到影響,以香港學生領導的要求更多民主的和平示威運動,在持續近兩周之後開始撤離,大部分交通暢通。

不過,雖然日常生活節奏被打亂,一些人現在正在享受幾公里長的貫穿香港中心的公路道路現在無車輛運行帶來的優點。

金鐘中心區的多車道公路往常擠滿了汽車、卡車和計程車。這裡是「佔中」運動的主要集會現場之一。抗議活動的組織者和政府官員在對話的問題上進展緩慢,部分學生重返校園,在過去的幾天中,金鐘集會區的示威者數量已經減少到幾百人——這給跑步健身、騎自行者提供了空間,而上班族也享受著少了車輛噪音的休息時刻。一位在時裝界工作的30歲女子露西表示:「實際上現在這裡就像一個龐大的展覽空間。我認為整個事情確實是造成了影響的,但是對步行者來說,獲得更多空間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這個城市有點讓人難以忍受,因為它太擁擠了。現在真的是相當不錯」 她正享受清晨走過街道的片刻,小鳥的叫聲現在蓋過了城市嘈雜的喧鬧。

56歲的自行車運動愛好者喬治‧亞當斯(George Adams)對香港不能為自行車提供更多的空間提出質疑:「(香港)擁有八車道的高速公路,卻沒有給行人、自行車提供專用通道。這是一種標誌不是嗎?香港是完全被金錢、權勢之人和富豪所控制。」

創意的空間

一些人停下腳步欣賞周遭的藝術創作,其中「列儂牆」(Lennon Wall)引人注目:位於香港政府總部外的露天公共樓梯間,牆上貼滿了數百個五顏六色為抗議活動打氣的便簽紙條。

這堵牆的附近是雕像 「雨傘人」——一個大型持傘巨人木雕。這是當地藝術家Milk創作的。示威者使用雨傘來抵擋警方的胡椒噴霧保護自己後,「佔中」也被稱為「雨傘運動」。一位24歲的上班族在上午工間休息時候在這裡游覽,接受法新社採訪時她表示:「這裡現在藝術氣氛濃厚。通常來講我們只能夠看到汽車和巴士……不過現在街景因為這些藝術作品完全不同了。我樂見於此,雖然這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影響。」香港「地球之友」總幹事劉祉鋒(Edwin Lau)表示,交通流量的減少改善了城市空氣品質:「應該在城市建設中加入更好的人行道和自行車道設計……以此打下城市更健康風格的基礎。」

Proteste in Hongkong 04.10.2014
「列儂牆」貼滿了五顏六色「佔中」支持者的便簽紙條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A. Ogle

他還補充表示:「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是經濟、社會和環境 - 他們都同樣重要和有益,但人們總是只注重經濟利益。」

抗議者們在集會地點設置了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筒,大部分垃圾是塑料水瓶,此外這裡還有給人們提供水果、自煲的湯水和涼茶等食物飲品的服務站點。

一些年輕的示威者用手機看電影、聊天、讀書來消磨時間。

午餐時間,西裝革履的上班族坐在車道的分隔線上吃三明治或是瀏覽大量貼在各處的海報。

一位參與示威的社會學大學講師表示:「香港太匆忙了 - 現在我們有10天的時間停下來思考香港的未來。我認為,現在是香港人尋找自己生活方式的恰當時刻。」



文木/洪沙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