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這將是一次艱難的旅程」

王凡2016年6月10日

梅克爾即將開始她的第9次訪華之旅,就商貿、外交、安全政策等中德關係的命脈板塊與中國最高層展開磋商。德國智庫MERICS預測,「這將是一次非常艱難的旅程」,並呼籲柏林擺明立場,聯合他國對中國採取強硬政策。

https://p.dw.com/p/1J4F1
China Bundeskanzlerin Angela Merkel in Hefei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J. Eisele

(德國之聲中文網)這個周六(6月11日),德國總理梅克爾將帶著她的半個內閣以及約20位德國經濟界代表啟程前往中國,參加第四輪中徳政府磋商。

這已經是這位女總理的第9次中國之旅了。近日,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Michael Clauss)在接受中國媒體澎湃新聞採訪時稱,贊成中國駐德大使史明德曾給出的中德關係"發展到歷史最好水準"的說法。而中國主流媒體在對兩國關係發展前景進行報導時,使用的多是"發展新機遇"、"關係新台階"這樣的字眼。

與此同時,也有截然不同的聲音。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下文中簡稱"墨卡托")在周四的新聞發布會上做出了自己的預測,稱"在未來的數月、數年裡,中徳關係必然經歷激烈的衝突",呼籲柏林政府對中國擺明立場,採取強硬姿態。

"矛盾激增、激化"

該結構總裁兼董事會主席韓博天(Sebastian Heilmann)稱,在中徳關係中出現了很多"新的、緊急的爭端",而且越來越難通過慣例的外交手段對其進行粉飾。"我們發現,中國外交政策的目標和策略都發生了一些根本性的變化--例如,南中國海上有蓄謀的挑釁行為。"

Sebastian Heilmann MERICS
Merics負責人韓博天圖片來源: MERICS/Marco Urban

他表示,那種認為伴隨著經濟發展,中國會變得更加多元、自由,承認遵守多邊規則的願望"遭遇了打擊,甚至是要破滅了",並從幾方面列舉了中國政府"令人完全無法接受的做法"--"對外國非政府組織(NGO)的打壓、在政府間交流中公然實施報復性措施"。他認為德國必須對此採取措施,"進行防衛"。

德國聯邦議院人權委員會主席布朗德(Michael Brand)今年5月被中方拒發簽證。他在就此事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稱,中方對此向其施壓,"把審查和敲詐這樣的手段輸出到德國的做法讓我震驚不已"。

在新聞會上,韓博天稱,中方對雙邊活動的這種干預與施加影響是前所未有的,"顯然已經越過了紅線"。他表示,西方高校與智庫準備達成一份行為準則(code of conduct):如果中方出現了有選擇簽發簽證、將對華持批判觀點的代表團成員排除在外的情況,這些西方機構、組織作為對策,將取消整個訪問行程安排。

"在國際框架下對中國施壓"

自習近平2012年底上台以來,中國當局進一步收緊對社會各層面的管控。中國人大在今年4月底通過了充滿爭議的《境外NGO管理法》,將於2017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

批評人士認為,該法將進一步加強對外國NGO的管制、限制其在華運作,阻礙非政府組織層面的國際交流,從而影響中國公民社會的發展。

針對非政府組織和維權人士的生存空間進一步遭到擠壓,"墨卡托" 的政治、社會、媒體課題研究團隊負責人古思亭(Kristin Shi-Kupfer)做了這樣的比喻:"中國搭了一個曾看起來堅固的架子,如今卻越來越像是個囚籠。"

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這位政治學者說,基本上中方在這些問題上的立場,不會因為德國發出譴責而改變。在未來柏林應該更多與其他歐洲國家以及華盛頓聯合行動,發出國際呼籲,這樣贏面更大。

"墨卡托"負責人韓博天也強調,德國與歐洲的對華政策理念應為:"永不單獨面對中國"。

歐洲商界的悲觀情緒

近日歐盟商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華歐企對於中國經商環境缺乏信心。中國歐盟商會主席武特克(Jörg Wuttke)稱,"中國的商業環境日益敵對化,框架條件有利於當地企業的現象依舊沒有變化"。

"墨卡托"也同意這種看法,稱在市場準入方面,外企在中國越來越受歧視--"特別是在那些中國不再急需外國技術、外國投資的領域"。"在中國大幅投資德國、歐洲的當下,這種不對等愈加擴大。"

Japan KUKA Robotics LBR iiwa hält eine Blume bei einer Internationale Ausstellung in Tokio
庫卡機器人是德國核心技術的象徵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S. Kambayashi

誠然,與在華歐企悲觀情緒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投資者在歐洲、特別是在德國旺盛的購買欲。從垃圾處理(EEW)到加油站(Tank und Rast),再到新近的法蘭克福-哈恩機場以及對機器人製造企業庫卡(Kuka)的投資要約,中國買家涉獵廣、胃口好。

三個問題

然而,中方的"好胃口"也引起了一些爭議。一份有關中國在歐投資的調查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70%的對歐投資來自於國企。這被很多歐洲人看作是帶有政治槓桿作用的國家行為。在美的有意增持庫卡股權的事例中,德國政府內部也出現了反對聲,擔憂其核心科技受威脅。

面對中方的投資浪潮,"墨卡托" 表示,德國與歐洲應該從三個角度進行考量:

其一是公共安全角度:這些中方投資符合德國公共安全利益嗎?其二從企業角度,這些中方投資真的像第一眼看上去那麼誘人嗎?其三是中方投資者從長期來看是否會真的遵守游戲規則?

對於梅克爾此行的結果,這家德國智庫不看好。"墨卡托"的技術創新、環保與經濟課題專家孔弼永(Björn Conrad)表示,預計在很多領域,雙方都會失望。中方希望推進"創新夥伴關係",德方因為擔心失去對科技訊息的掌控而對此非常謹慎、克制;德國方面則希望與中國簽署有關禁止網路經濟間諜活動的網路安全協議,"這恐怕也會落空"。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