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錯失良機
2016年6月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德國《世界報》的評論以"向中國表明界限"為題,指出歐中之間的相互投資條件強烈不平等。
"跨國投資是個好東西。它能促進競爭,引導資金流向最高效的經濟部門。理論上而言,最近幾星期中國企業在歐洲大舉投資的消息,是值得歡迎的。不論是收購國際米蘭,還是哈恩機場,或者是機器人製造商庫卡。"
作者隨後筆鋒一轉指出,當歐洲企業想要在中國投資時,遇到的卻是嚴格的限制。"一份目錄清單決定了哪些領域可以投資、哪些領域受到限制、哪些領域完全禁止外商投資。即便去年中國已經減少了禁止投資的領域數量,但是歐洲在中國市場遇到的投資阻礙依然高於中國在歐洲所遇到的。而已經進入中國的外國企業,則因政府不斷干涉市場之問題而困擾。不論是中國的國有企業還是私營企業,他們都必須遵循政府的旨意。一個絕佳的例子便是中國市場上人為維持的過剩產能。"
"近三年來,歐盟都在就一份投資保護協議進行談判。這份協議將為上述問題制定規則。而在大家都在討論和美國的自貿談判時,卻沒什麼人關心和中國的相關談判。長期而言,德國企業是否能在中國獲得明確且可靠的投資規則、是否能獲得相應的法律穩定性,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相比'美國和歐洲的汽車座椅是否有著同樣的製造標準',前者要重要得多。"
"然而,和中國的相關談判卻沒有什麼進展,中國人正在製造阻礙。但歐洲也有施壓的辦法。中國希望被承認具有市場經濟地位。只要歐中之間沒有達成相應的投資保護協議、從而確保雙方都有對等的投資條件,歐洲就應該拒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周四出版的德國《商報》則以"保護主義的原罪"為題,刊發社論,認為在德資企業在華境遇問題上,德國政府因為在庫卡收購案上表錯了態,從而錯失了一次良機。
"德國的企業經理人正在抱怨中國經濟的某些領域太過封閉,阻礙了他們的擴張腳步。與此同時,他們還注意到中國人正在歐洲大舉收購。歐洲企業完全有理由抱怨中國市場的限制以及雙方在市場準入條件上的不平等。一方面,中國投資者正在以空前的規模湧向歐洲,就在去年,中國對歐直接投資達到了140億歐元,比2014年增長了44%。今年,中國人的擴張腳步進一步加快,甚至是以收購的形式。克勞斯瑪菲、哈恩機場、庫卡並非孤例。而在另一方面,去年的歐洲對華投資額為93億歐元,與2014年相比下滑了9%。中國企業能夠在歐洲幾乎所有領域自由參股,但是中國市場的許多領域卻依然對歐洲企業緊鎖大門。"
"對於德國總理而言,這本應是一次良機,她可以利用這一機會催促中國領導人進一步開放市場。歐洲市場是開放的,中國的還不是--這才是德國領導能夠傳遞給中國的真正有份量的話語,而非單純的庫卡收購案問題。"
"高科技企業庫卡是德國'工業4.0'戰略的標兵企業。中國家電製造商美的有意收購庫卡,則讓德國以及歐盟的政界都很沮喪,他們認為,歐洲的高科技不能流入中國之手。"
"正是歐洲政界的這種看法,給局面造成了損害。北京的官員表露出了惱怒之情,德國中國商會就'保護主義傾向'提出了警告。中國人現在正在討論,德國是否突然不再對中國投資持開放態度。梅克爾在華期間,將不得不就此事進行解釋。她必須要強調,德國繼續歡迎來自中國的投資。"
作者總結認為,即將開始訪華的梅克爾,原本就市場準入問題佔有強勢地位,現在卻因德國政界就庫卡的表態滑入了弱視地位。評論末尾寫道:"德國以及歐洲的企業依然迫切地需要中國。儘管有著種種擔憂,但是中國市場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依然將保持增長。歐洲企業想要從中獲利,就必須獲得平等的市場準入資格。歐洲政界在和北京談判時,一定要在此問題上施加壓力。但是,歐洲人想要在這個議題上保持自信,自己就不能持有保護主義立場。庫卡收購案,應該成為一個教訓。"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