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美智庫調查25%台企撤中 專家:台商重佈局

2022年10月13日

美國智庫近期一份調查指出,台灣企業似乎正以「破紀錄」的水準,將業務從中國和台灣轉移出去。德國之聲採訪兩名專家試圖瞭解背後原因,以及地緣政治風險之下,包含半導體產業在內的台商新佈局。

https://p.dw.com/p/4I6oH
台商正處於從「西進」到「南向」的新進程?
台商正處於從「西進」到「南向」的新進程?圖片來源: Philip Fong/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近期一份報告指出,台灣企業似乎正以「破紀錄」的水準將業務從中國及台灣轉移出去。

這份報告由CSIS的中國專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於10月4日發佈,針對525名台企高管進行訪問,調查時間為今年7月25日至8月1日。受訪台企在中國市場的參與程度高,逾6成在中國擁有持續運營的業務,約四分之一從中國市場獲得該公司25%以上的收入。

根據報告,25.7%的受訪台企表示,已經把部分生產或採購業務轉移到中國境外;33.2%稱正在考慮,但尚未行動;除了撤離中國,也有13%的受訪台企表示,已將其製造或採購業務從台灣轉移至其他地方,20.8%表示正在考慮,但尚未行動。

部分台商撤離中國、甚至台灣,其背後成因複雜。報告指出,部分因素是地緣政治風險。

台海衝突風險

2022年以來,兩岸及美中關係幾乎陷入歷史新低谷。CSIS報告顯示,兩岸關係方面,高達76.3%的受訪台企對於「台灣需要減少對大陸的經濟依賴」的說法,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較同意」;67%的受訪台企對於「台灣應擴大對與大陸高科技貿易和投資的限制」的說法,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較同意」。

美中關係方面,針對「美中關係將在未來5年出現某種軍事衝突」的看法,有近4成(38.7%)的受訪台企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較同意」;但有超過5成的受訪台企表示「比較不同意」(37.5%)或「非常不同意」(13%)。

與此同時,超過76%的受訪台企對於「良好的中美關係符合其企業利益」的說法,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較同意」。

台海緊張 全球貿易受累

CSIS報告摘要寫道:「台灣企業高度關注其對中國經濟的潛在過度依賴以及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因此,通過區域安排和與美國的雙邊安排來擴大貿易和投資聯繫,以及通過增加研發支出和擴大對中國的技術轉讓限制來保持台灣的技術優勢,都得到了大力支持。」

但甘思德也強調,「台海兩岸的經濟高度相互依存,且很可能會一直如此。報告中的轉移的(台灣)企業只是說他們正在轉移部分生產和採購,而不是全部。」

對此,台灣產業新聞《電子時報》總編輯烏凌翔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也表示,台商撤資中國反映了「中國加一」(China Plus One)政策,是一種避險策略。不過他也認為,考慮到受訪樣本數、公司規模等因素,CSIS的報告未必能反應台商動向全貌。

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則認為,該份報告的結果頗符合現狀,且台商撤離中國的實際情況可能比報告更加明顯,未來可能加劇。

專家:台商或加速撤離

林宗弘告訴德國之聲,根台灣經濟部投審會自1990年代至今的統計數據,台灣對外投資佔比對中國(不含香港)的高峰落在2010年的83.3%,等同於台商每匯出一塊錢做直接投資,有83.3%是在中國大陸,但2021年這個數據已跌至31.8%。這顯示過去約十年間,5成左右的台商投資額已經移出中國,「就直接投資來看,實際上的數據比CSIS所做的調查,轉移來得更糟、更明顯。」

林宗弘解釋,台商「西進」開始「退潮」大概早在十年之前就已經形成,「現在等於是退潮又加速進入尾聲的狀況」。此外,報告顯示的是佩洛西訪台之前的情況,在美中對抗持續升溫之下,台商撤離意願可能提高。

佩洛西訪台後,中國實施圍台軍演,台海局勢此後持續緊張。
佩洛西訪台後,中國實施圍台軍演,台海局勢此後持續緊張。圖片來源: Andy Won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特別是美國針對中國半導體等科技禁令之後,可能會強化台商離開的意願,因為終端產品如果是在美國,可能會有部分生產要移到其他國家,不能在中國,這部分應該會有一部分(台商)受到衝擊。佩洛西之後的這些問題、美中的對抗會加速電子業(撤離),其實現在留下來還撐著的都是代工,所以電子業應該會遭受到進一步的衝擊。」他說。

為了圍堵中國半導體,美國商務部10月初宣佈一系列晶片出口管制措施,包括:美國企業除非獲得政府許可,否則不得出口先進晶片和相關製造設備至中國、禁止中國使用世界任何地方以美國設備製造的半導體晶片等。

林宗弘向德國之聲補充表示,雖然現在還不清楚拜登政府的科技禁令會到什麼地步,目前台積電在中國大陸的製程還是很舊,已經存在的製程可能會到此為止,至少沒有辦法投資更新、更高階晶片的工廠;接下去的投資也不是馬上撤出,可能舊的工廠繼續營運,新的投資不進到中國,「這個影響還是會蠻大的,因為包括上下游連鎖效應的廠商都會轉往其他國家,不太會在中國繼續投資生產。」

半導體護台?

CSIS報告指出,在被問到「因為台灣擁有領先的半導體製造能力,所以北京對台採取軍事行動的可能性比較低」時,有50.5%的受訪台企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較同意」;42.6%表示「比較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

此外,54.8%的受訪台企對於「因為台灣擁有領先的半導體製造能力,如果中國大陸出兵攻打台灣,美國和其他國家會派兵協防台灣」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較同意」。

根據台灣經濟部長王美花的說法,台灣佔全球半導體生產超過60%,高階晶片佔90%,就連中國都有36%的半導體進口依賴台灣。王美花12日受CSIS邀請、於華府進行專題演講時重申,台灣在全球半導體製造佔據關鍵地位,「台灣安全,全球供應鏈才安全。」

這也與台灣半導體龍頭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說法相似。張忠謀日前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節目《60分鐘》(60 Minutes)訪問時稱,「可能是我們公司供應很多晶片給世界,或許有人會克制、不動武,如果那個人的首要目標在經濟福祉,我認為他們會避免攻打台灣。」

晶片供應吃緊 半導體產業方興未艾

不過對此,長期關注半導體市場的台灣資深媒體人烏凌翔則持較保守看法。他告訴德國之聲,國家大政方針,包括是否採取軍事行動,是由決策者決定,而決策者的思維邏輯、視角、與個人利益考量跟台商大不相同,因此CSIS報告中寄望半導體護台的調查結果「僅能供參考」。

此外,對於「矽盾」(Silicon Shield)之說,烏凌翔也認為,台灣半導體産業無法扮演任何抵禦外來侵略的功能。

烏凌翔告訴德國之聲,「矽盾」的想像是期望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為了保有穩定的晶片供應鏈,會在戰爭爆發後,為了保護台灣的供應鏈正常運作,因而保護台灣,但他認為,「美國顯然不願意為此付出戰爭的代價,所以才促使台積電赴美設廠,並傳出要求擁有最先進製程。」

台積電在2020年宣佈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置先進製程晶圓。佩洛西訪台後,業界傳出台積電擬加碼投資,在美興建第二座晶圓廠。對此,台積電僅表示,本就一直評估在美投資擴產的可行性,與佩洛西訪台無關。

台商重新佈局

CSIS報告顯示,部分台企不只撤離中國、也撤離台灣。調查指出,撤離中國的台商有逾半數(51.3%)將業務轉移至台灣,但最大宗(63.1%)還是轉移至東南亞;撤離台灣的台商也有近7成(67.8%)將產能轉至東南亞。

報告寫道,除了蔡英文當選後兩岸關係日益緊張、美中關稅戰之外,台灣的「新南向政策」鼓勵更多台商轉赴東南亞,是台商撤離中國的原因之一。

蔡英文執政後兩岸關係轉冷,她也同時推動「新南向政策」。
蔡英文執政後兩岸關係轉冷,她也同時推動「新南向政策」。圖片來源: Sam Yeh/AFP

根據台灣政府部門的官方數據,從2010年到2021年間,台灣對東南亞的投資佔比從6.3%大幅上升至30.6%,幾乎要追平對中國大陸(不含香港)的投資佔比(31.8%)。

台灣學者林宗弘指出,從中國撤離至東南亞的許多台商主要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非常依賴低工資的廠商。對於台商來說,轉移也是考量中國日益增高的成本、生產鏈以及政策的不穩定性,「有些廠商也真的回不了台灣,在台灣他也找不到工人,工資他付不起。」

此外,林宗弘認為,新冠疫情期間部分台商也會意識到未來困境跟必須重新佈局的可能性,可能在中國解封后加速離開。

他說,現在在越南的台商工廠,很多中階幹部都是中國人而不是台幹,廠商熟練的工人領班很多都是在全球範圍調,疫情之後當然可能會有部分廠商繼續留下來,但政策風險加劇,如果有機會可以移動,廠商的資本、機械設備、人才都可能會流出來,「所以其實疫情就算解封,一開始大家可能穩定一下,兩三年之內的趨勢應該都是會離開 。」

半導體專家烏凌翔則指,美中以科技為主軸的新冷戰料將持續幾十年,台商——其實包括所有涉足全球産業的經營者——都必需考慮此一格局,為了規避政治風險,只能分散供應鏈。

他舉例,台積電赴美、日投資即是分散風險、把技術來源多元化。他說:「台積電本來不是一個世界性的公司,現在慢慢變成一個世界性的公司。所謂世界性公司是它生產基地在全世界,資金來源、員工來源是不同國籍的人,以前台積電不是,經過中美兩個地緣板塊的擠壓,它真的變成一個世界性的公司。」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